
永州抗疫经历,之六:总结及重症病例病案
入住时间是2月11日晚,2月12日参与治疗。
2月12日在院患者尚有25例,2月25日新增1例,一共26例患者。患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量少、多粘,气促,乏力,纳差,大便稀或溏,尿黄,口干少饮或不欲饮。无症状2例。舌红或绛,苔黄腻或薄、或厚。上述症状、舌象最具共性的是:尿黄(24例,占比92.3%,询问时与发病前对比),舌红或绛、少部分暗红、苔黄腻(出现率100%)。
全部辨证:湿热疫毒,其中2例湿热并重,其余均是湿重于热。患者证型较为单一,与国家及省级诊疗方案不怎么一致,可能因为病例数较少。总觉得国家方案的清肺排毒汤不是按中医辨证论治组的方,象个大杂烩。
治法:1.湿重于热: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佐清热解毒。
2.湿热并重: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1.湿重于热——三仁汤加减
杏仁 10g 白豆蔻 10g 薏苡仁 15g 砂仁 6g
通草 10g 滑石 10g 石菖蒲 10g 白术 10g
蒲公英 10g 野菊花 10g 厚朴 10g 法夏 10g
痰粘去法夏,加浙贝母10g;咳嗽甚加枇杷叶15g,桔梗10g;舌暗,加丹参15g,赤芍15g;病程15天以上者,加白参10g。
2.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10g 藿香 10g 蒲公英 15g 滑石 15g
木通 10g 石菖蒲 10g 黄芩 10g 连翘 10g
浙贝母 10g 射干 10g 薄荷 10g 厚朴 10g
杏仁 10g
重症病例
一、唐道禄,男,67岁
2月7日 因咳嗽、发热、气促11天于2月7日入院。
入院时体温36.5℃,且后一直正常。
有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
2月12日 患者咳嗽,纳差,尿黄,神疲乏力,大便6天未解,稍活动时气促。舌红,苔黄腻。
肝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转氨酶均增高。尿量近2日700ml±/24h。血淋巴细胞逐渐下降。
辨证:湿热疫毒(湿热并重,兼气虚)
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10g 藿香 10g 蒲公英 15g 滑石包煎15g
木通 5g 石菖蒲 10g 黄芩 10g 连翘 10g
浙贝母 10g 射干 10g 薄荷 10g 杏仁 10g
厚朴 10g 白参 10g 白术 20g 桑白皮 6g ×3付
西药停了一些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加用速尿。停用所有中成药。
2月13日 昨晚服了1包中药,今早服了1包。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没再用速尿。
2月14日 气促、纳差、乏力均有好转,大便稍稀,舌象同前。
淋巴细胞上升,肝肾功能好转,尿量明显增加(2000ml)。血PaO2:75mmHg(未吸氧),血氧饱和度:97-99%。
肺部CT:吸收好转。
处方:原方去杏仁、厚朴,加薏苡仁15g,砂仁10g,野菊花10g,白术改为10g ×3付
2月15日 纳增,行走稍快则气促,乏力,口干。
尿量3000ml。血淋巴细胞正常。血肌酐、转氨酶进一步下降。PaO2:89mmHg。氧合指数:306。
2月16日 明显好转。做CT时均行走去回,行走时稍气促。原思睡好转,纳继增,口干减轻,小便量2100ml,尿黄。
2月17日 活动时稍气促。下午干咳,无神疲,胃口好,大便可,小便黄,口不干。舌暗红,苔黄腻稍厚。
尿量2000ml。淋巴细胞正常(0.75)。PaO2:84mmHg。肝肾功能正常。
肺部CT:明显吸收。
辨证:湿重于热,改用三仁汤。
处方:杏仁 10g 白豆蔻 10g 薏苡仁 15g 砂仁 10g
通草 10g 滑石 10g 石菖蒲 10g 白术 10g
白参 10g 山药 20g 浙贝母 10g 野菊花 10g
蒲公英 10g ×3付
2月18日 气促明显改善,稍干咳。
2月19日 稍干咳,活动时无气促,纳可,二便可。
2月21日 大便稍稀,咽痒,稍口干。自诉感觉越来越好。舌稍暗,苔薄黄腻。
18日、20日两次核酸检测阴性。
今日出院。
出院带药:白参 10g 茯苓 15g 白术 10g 生甘草 5g
陈皮 10g 法夏 10g 玄参 10g 丹参 15g
桔梗 10g 枇杷叶 10g 蝉蜕 6g 芦根 30g ×5付
二、蒋序林,男,51岁
2月1日 因发热、咳嗽1天于2月1日入院。
2月12日 患者活动时稍气促,纳欠佳,大便偏稀,尿黄。舌绛偏暗,苔黄腻。
转氨酶、尿素氮均增高。昨日核酸阴性。
辨证:湿热疫毒(湿重于热)
处方:三仁汤
杏仁 10g 白豆蔻 10g 薏苡仁 15g 砂仁 6g
厚朴 10g 通草 10g 滑石 10g 党参 15g
茯苓 15g 白术 10g 蒲公英 10g ×3付
2月14日 无气促,稍神疲,每次小便时大便随之漏下,量少,纳可。舌稍红偏暗,苔黄腻。
辨证:脾虚夹湿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15g 茯苓 15g 白术 10g 薏苡仁 15g
砂仁 6g 山药 20g 陈皮 6g 丹参 10g
芡实 10g 蒲公英 10g ×3付
2月17日 大便仍随小便而出,无其它不适。
PaO2:98mmHg。氧合指数:337。淋巴细胞:0.67。转氨酶下降。核酸阴性。
处方:原方去党参、蒲公英、丹参,加白参10g,郁金10g,柴胡10g,补骨脂10g ×3付
2月20日 无不适,大便不随小便出。舌暗,苔黄腻。
出院带药:黄芪 20g 党参 20g 法夏 10g 陈皮 6g
茯苓 15g 山药 20g 丹参 15g 郁金 10g
白术 10g 柴胡 10g 白芍 10g ×5付
三、王吉生,男,67岁
2月3日 咳嗽、气促7天入院。
2月12日 活动时气促,体温37.6℃,干咳,咽干,尿黄,大便可,舌红,苔黄腻稍厚。
此前3次转氨酶升高。长期饮酒。
辨证:湿热疫毒(湿热并重)
处方:甘露消毒丹
白豆蔻 10g 藿香 10g 滑石 15g 木通 5g
石菖蒲 10g 黄芩 6g 连翘 10g 射干 10g
砂仁 6g 杏仁 10g 淡竹叶 10g 蒲公英 15g
枇杷叶 15g ×3付
2月13日 尚发热(T:37.5℃),气促好转。
2月14日 各症状均有好转,不发热,尿黄。舌红,苔黄腻稍厚。
处方:上方继服2付。
2月15日 诉“舒服多了”。无发热,诉咽干,干咳。
血淋巴细胞上升。肝功好转。
2月16日 继有好转,气促明显改善,偶咳,二便可。舌稍红,苔薄黄腻。
血淋巴细胞:0.73。转氨酶升高。
处方:上方去射干、淡竹叶,加野菊花10g,白术10g,柴胡10g,郁金15g,山药20g ×3付
2月17日 偶咳,无气促。
转氨酶降低。
肺部CT示有吸收。
2月19日 大便次数多,无其它不适。舌尖红,苔白腻。
转氨酶继续下降。
处方:党参 20g 白术 10g 茯苓 15g 砂仁 10g
山药 20g 扁豆 6g 陈皮 10g 石菖蒲 10g
法夏 10g 杏仁 10g 白豆蔻 10g 柴胡 10g
郁金 10g 野菊花 10g 蒲公英 10g 薏苡仁 15g
2月21日 无不适。舌暗,苔薄白腻。
18日、20日两次核酸阴性。
今日出院。
出院带药:上方去野菊花、蒲公英,加厚朴10g,苍术10g ×5付
四、蒋先杰,男,67岁
2月6日 发热、咳嗽10天。2月6日入院。
2月12日 已无发热,现咳嗽,活动时气促,痰黄少,纳欠佳,大便稀,尿黄。舌稍红,苔黄腻。
辨证:脾虚湿盛,疫毒未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白参 10g 茯苓 15g 白术 10g 薏苡仁 15g
山药 20g 陈皮 6g 野菊花 10g 蒲公英 10g
砂仁 6g 枇杷叶 15g 瓜蒌皮 10g 丹参 10g
黄芩 10g 桑白皮 6g ×3付
2月13日 气促加重,纳差,乏力,大便稀,尿黄。舌红,苔黄腻稍厚。
昨日CT较前加重。
辨证为湿热疫毒为主,更方:三仁汤
处方:杏仁 10g 白豆蔻 10g 薏苡仁 15g 厚朴 10g
通草 10g 滑石 15g 野菊花 15g 蒲公英 15g
枇杷叶 15g 石菖蒲 10g ×2付
2月14日 病情明显好转,气促改善,乏力减轻,纳增,不咳,大便黄软。
PaO2:87mmHg(高流量吸氧时)、76mmHg(鼻导管吸氧时)。淋巴细胞:0.33。
2月15日 自觉进一步好转,无明显气促,但诉咽痛,病房医师查其扁桃体肿大。舌绛,苔黄腻。
处方:前方去黄芩,加金银花15g,连翘15g,射干10g。
2月16日 咽喉痛明显缓解。
复查肺部CT:较前吸收。
2月17日 自觉无明显不适。
PaO2:90mmHg(鼻导管吸氧时)。
2月18日 无气促,纳欠佳,二便可。舌紫暗,苔白腻厚腐,咽后壁附一层白腐厚膜。
PaO2:87mmHg。淋巴细胞:0.51。核酸阴性。
辨证:湿浊内蕴为主。治以健脾理气,芳香化湿。
处方:党参 20g 茯苓 15g 白术 10g 薏苡仁 20g
砂仁 6g 山药 20g 扁豆 6g 陈皮 10g
白豆蔻 10g 郁金 15g 石菖蒲 10g 法夏 10g
枳实 10g 红花 10g 草果 10g 厚朴 10g
槟榔 10g ×2付
2月19日 腐腻苔减薄,纳食明显好转。
今日肺部CT:明显吸收。
2月20日 自觉无不适。舌稍暗红,苔薄黄腻,咽后壁干净。
处方:茯苓 15g 党参 20g 白术 10g 薏苡仁 20g
砂仁 6g 山药 20g 扁豆 6g 陈皮 10g
白豆蔻 10g 郁金 15g 石菖蒲 10g 丹参 10g
柴胡 10g 白芍 10g 蒲公英 15g ×5付
3月1日 无不适。昨日核酸复测阴性。今日出院。
本文是李向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