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孙伯民 三甲
孙伯民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孙伯民教授在神经性厌食症手术治疗中的新突破

4145人已读

2020年2月,孙伯民教授团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nucleus accumbens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anorexia nervosa: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在国际神经调控权威期刊《Brain Stimulation》在线发表。

文章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孙伯民教授,研究开展过程受到心理科林国珍主任、金海燕主任的大力支持,占世坤主任和刘伟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39fec76fbc10bd770b2866793ac7a92e.jpg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通常简称为厌食症,是一种严重进食障碍,其特征是患者对身体外形及体重的自我感知扭曲而导致的自发的和持续的饮食摄入减少。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V)可将厌食症分为限制型和暴食清除型两个亚型。厌食症也常常共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成人厌食症的治疗难度极大: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据估计,约20%的患者对现治疗手段无效。


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双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c)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作为难治性厌食症的有效外科神经调控治疗手段,但仍需更大样本的随访队列研究证实。

该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究NAcc-DBS在难治性厌食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两年随访节点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改善程度;次要研究终点为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改善程度。




【论文中文摘要】

背景: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精神疾病,临床预后差。对于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急需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究伏隔核深部脑电刺激术(NAcc-DBS)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共28名女性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接受了NAcc-DBS,并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随访研究。在术后六月和两年随访节点,一系列的精神病学量表被用于评估身体质量指数(BMI)、情绪共病等临床预后指标。

结果:本研究中未出现死亡病例的报道,但一名患者出现了对刺激器的排异反应。最常见的手术相关短期不良事件为切口部位的疼痛(N =22),通常术后3-4天即可消失。本研究未记录到严重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与术前基线相比,患者在术后六月随访节点的BMI显著增加,相关情绪共病精神病学量表评分也得到显著改善,并维持至两年随访终点。事后分析显示,NAcc-DBS在暴食清除型厌食症患者中的效果劣于限制型厌食症患者。

结论:本次长期随访研究表明,NAcc-DBS对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的体重过低和情绪共病是有效的。尽管NAcc-DBS在限制型厌食症患者中似乎更为有效,但考虑到潜在的手术相关并发症,需要采取严格的手术入排标准。


孙伯民
孙伯民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