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秦彦文 人已读
调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由于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阻止脂质浸润沉积血管壁以及稳定斑块等,因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他汀的不良反应风险,特别是肝脏和肌肉副作用,使很多患者甚至谈他汀色变,不愿或不敢服药,治疗依从性低,没有发挥出他汀强大的有益效应。
一
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脏毒性,呈剂量依赖性,绝大多数转氨酶升高<3 ULN,多见于开始治疗/增大剂量的前3个月内,一过性增高较为常见。
该副作用绝大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与肝功能衰竭无明确关系。肝功能衰竭与特异体质有关。有报道称,他汀可引起遗传易感个体的肝脏自身免疫攻击。
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
他汀致肝酶升高的机制仍不明确,可能是因为该药物引起肝细胞膜结构改变而导致肝酶的渗漏,也可能与以下一些机制有关,包括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下降导致继发性药物效应、合并脂肪肝、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肝酶升高的药物、大量饮酒等。
剂量较大或增加他汀剂量、存在肝炎史、既往转氨酶水平升高、合用CYP450抑制剂、合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等,都是他汀治疗相关肝脏毒性的危险因素。
他汀治疗后肝酶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丙肝、肝硬化、肝移植和肝癌患者的证据显示,这些患者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同时未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基于上述证据,这些人群无需停用他汀。
处理策略
对于无症状性肝酶增高者,若轻度增加,则无需停药。若丙氨酸转氨酶(AST)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值,应暂停给药,且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
出现肝功能不全征象者,不管转氨酶高低及其成因,均应立即停药并转肝病科处理。单纯转氨酶升高不是肝功能损害的证据,如转氨酶升高的同时伴有肝肿大、胆红素升高等或转氨酶升高>10倍,则认为出现了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需停药。停药以后ALT一般在2~3个月内可恢复到基础水平。
其他原因所致肝酶异常或慢性活动性肝病,可继续使用他汀。
2012年FDA撤销了美国他汀类药物说明书中定期检测肝酶的要求,但这一改变只是简化了检测要求,并不代表对肝脏安全性的警惕性降低。我国在他汀类药物说明书中明确建议,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根据临床情况分别进行肝酶检测,监测肝功能指标。
二
肌肉毒性是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肌病、肌痛、肌炎、肌溶解。
图1. 他汀诱发肌病的机制。
图2. 肌病不良反应临床处理流程。
他汀相关肌病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流程如上图所示。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止他汀治疗。一旦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内水化治疗。一旦恢复,应重新仔细考虑他汀治疗的风险-获益情况。
三
他汀药物可导致糖尿病风险轻微增加。既往荟萃分析显示,平均4年的随访过程中,他汀治疗组较安慰剂组新发糖尿病相对风险增加9%。
如果考虑他汀治疗对预防卒中和冠脉血运重建的作用,他汀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获益 vs. 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9:1,即他汀对心血管的获益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
心血管风险高危患者:相比于心血管获益,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很小,因而无需改变现行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心血管风险低危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需警惕上述风险,对策是定期监测患者血糖,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宜采用大剂量他汀治疗。
四
多数药物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药物之间在酶水平的竞争可以导致他汀类药物的特征改变,血浆药物浓度升高,不良反应增加。因此,使用经CYP450、3A4代谢的他汀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表1. 经CYP450、3A4代谢的常见药物
表2. 与他汀代谢有关的肝酶P450系统及其诱导剂和抑制剂
五
图3. 常见联合治疗模式。
辅酶Q10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LDL-C,提高HDL-C,促进心肌新陈代谢,降低他汀类药物导致肝损伤及肌肉损伤的发生率。
来源
刘俊明. 调脂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对策. 长城会2019.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