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发生骨质疏松骨折,该怎样治疗?
1.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骨折呈高发态势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折,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这种骨折属于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 指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 “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 就发生的骨折, 亦称脆性骨折 。
什么是“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 呢?举个例子,我们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是不会造成骨折的。否则,我们的日常活动就会变得充满危险。而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不仅摔倒可能骨折,甚至下台阶、端盆水、扭腰也会导致骨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根据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2010的数据,50岁以上人群中,2006年脊柱椎体骨折新发患者数为180万,预计2020年总数将达3675万。
2.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表现和诊断
骨质疏松骨折常见部位有: 胸腰椎体、 髋部(股骨颈和大转子)、 腕部(桡骨远端)、 肱骨近端等,其中发生在脊柱(胸腰椎)的骨折最多。
通常,脊柱的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发生在胸腰段,也就是胸椎和腰椎的交界区,即胸10-腰2间的脊柱。多数患者在外力下发生骨折后,后感觉腰部剧痛,腰不能活动,有些因神经受压还有下肢感觉、运动的障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而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骨折当时腰痛很轻微,甚至没有明显不适。以后,腰痛症状才慢慢表现出来。有些患者,逐渐出现驼背;还有的不能站直或坐直,或勉强站直一会就自觉很累,只好维持驼背姿态。
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是常见的检查手段,但这里要强调磁共振(MRI)的作用。
MRI可以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这对确定病因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MRI还能明确疼痛的责任椎、发现隐匿性骨折, 鉴别是否存在炎症、肿瘤等。
3.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治疗原则包括骨折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这2类内容。这里仅介绍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和体征较轻, 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度椎体压缩骨折, 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可采用卧床、 支具及药物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 X线片或CT检查, 以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发生脊柱后凸。
2、手术治疗:
(1)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椎体骨髓瘤、椎体血管瘤等。
(2)开放手术治疗:
适用于:有神经压迫表现、后凸需截骨矫形,以及不适合微创手术的不稳定骨折患者。
随着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保守治疗的范围明显缩小。越来越多的脊柱骨折采用了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知识链接:
本文是宋海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