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顺利完成一例游离空肠修复下咽颈段食管癌手术
近期,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顺利完成一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手术,术中发现下咽癌侵及范围广泛,完整切除病灶后成功使用游离空肠修复和重建下咽,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未出现咽瘘、术区出血等并发症。
据主管医生介绍,患者为中年男性,半年前开始出现咽异物感、吞咽阻挡感,曾多次在外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咽喉炎”,服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反而逐渐加重,并出现声嘶、进食呛咳,后前来我院门诊就诊,电子喉镜检查见下咽部占位病变、菜花状新生物,入院后颈部增强CT提示下咽部占位,病变活检为鳞状细胞癌。入院后仅1周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后发展为饮水困难,徐先发副院长意识到患者病变进展较快,手术是患者的治疗首选,术后再辅助放化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经与麻醉科协调后,于周末给予患者行下咽颈段食管癌根治术、游离空肠修复重建下咽术。
手术于周六下午1点开始,术中首先清扫双侧颈部淋巴结,发现多枚肿大转移淋巴结,后探查病灶主要位于下咽,同时侵及左侧梨状窝、左侧杓会厌壁、环后区、下咽后壁近环周、颈段食管上段、气管1-2环、左侧甲状腺,考虑患者病变范围较广,无法保留喉,遂行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同时开腹截取Treitz韧带下方血管弓发育良好的适合长度的空肠肠管,颈部肿瘤标本切除后,显微外科修剪颈部供血血管,并将移植空肠段移至颈部进行血管吻合,血管吻合完成后,调整肠系膜位置,截除两端多余的肠管,完成移植空肠段与口咽端及食管端的端端吻合。经过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合力奋战6小时,手术过程顺利,出血约300ml,术中未输血。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周电子喉镜检查移植肠管存活。
徐先发副院长在此进行健康提醒:下咽部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略有升高,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绝大多数(95%)为鳞状细胞癌,下咽癌多发生于梨状窝区,下咽后壁区次之。因发病部位隐蔽,早期病例少,8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病变,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4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有长期过量饮酒和吸烟病史,常规体检时最好加做电子喉镜检查,特别是声音嘶哑、进食呛咳或呼吸不畅的症状,大部分的下咽癌都可以及早检出。如有长期咽部异物感及肿痛感,尤其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者,均需检查喉咽各解剖区有无肿瘤,梨状窝有无饱满及积液。必要时需行X线拍片、CT、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避免误诊。
下咽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同步放化疗、生物治疗等。 因下咽癌的治疗涉及发音、吞咽、呼吸等重要功能,应在最大可能提高肿瘤局部区域控制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治疗手段对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在治疗选择时应考虑肿瘤的部位、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教育水平、营养状况、家庭医疗保健条件等,治疗前应充分和患者沟通治疗方案,将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与患者进行不带倾向性的讨论,帮助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普遍认为,在综合治疗中,手术加放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放疗和单纯手术。下咽癌手术治疗的原则:
(1)在保证无瘤生存率的前提下进行外科根治;
(2)尽可能保留咽、喉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3)依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咽颈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类局部晚期且预后很差的肿瘤,由于手术同时涉及发音、呼吸和吞咽三大“要害”部位的重要功能,以及修复技术复杂等因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头颈外科医生最具有挑战的手术之一,手术的难点:
(1)在一个高度皱襞化的腔隙性器官中,如何准确地判断肿瘤的黏膜边界和深部边界,精准地完成肿瘤的外科切除;
(2)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如何保全颈部其他重要结构,如喉、气管、食管以及颈部大血管;
(3)术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残余黏膜和其他组织瓣完成对上消化道、呼吸道的重建,有效避免术后的咽瘘、吞咽困难及误吸等并发症。近几年,徐先发副院长带领其团队顺利完成多例此类复杂头颈部肿瘤手术,术后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标志着我院在头颈肿瘤的诊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文是薄少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