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治疗胰腺囊性疾病?
如何治疗胰腺囊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和广泛应用,胰腺囊性疾病的检出率较前有了大幅度增加。由于 胰腺囊性疾病涵盖的病因及其生物学行为差异极大,有些是明确的良性肿瘤,有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而有些则是低度恶性或者交界性肿瘤,所以对此类疾病治疗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定义和分类
胰腺囊性疾病(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是指由胰腺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 瘤或非肿瘤性(单发或多发的肿瘤样)含囊腔的病变,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s)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 胰腺囊性疾病(PCLs)一般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主要为 PPs,而肿瘤性即 PCNs, 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按照目前已被广为接受的 2010 年世 界卫生组织(WHO)胰腺肿瘤的分类规则,依据其是否为真性肿瘤,以及组成成分源自胰腺上皮抑 或间质组织,
PCLs 分类如表 1 所示。表 1 胰腺囊性疾病(PCLs)的分类
各类胰腺囊性肿瘤性质不同,预后完全不同,癌变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定性诊断对 选择治疗策略意义极大。不同囊性肿瘤虽有各自好发年龄及影像学特点,但对于不典型患者的鉴别诊 断往往非常困难。
2 临床表现 胰腺囊性病变主要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无症状由体检发现。随着肿瘤的逐渐 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或肿瘤囊内压力增高,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腹部肿物,少数病例可有梗阻性黄 疸、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表现。此外,胰腺 IPMN 可反复发作胰腺炎,病程长者可表现脂肪泻、 糖尿病和体质量下降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症状。
3 诊断PCLs 的诊断依据形式和内容,目前可大致分为影像学检查、囊液分析和内镜检查三部分。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 PCNs 的主要手段。影像学诊断应关注肿瘤的生长部位、单发或多发、病变 大小、胰管直径、病变是否与胰管相通、有无壁结节、有无钙化等。 腹部超声(ultrasonography,US)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检测胰腺囊性占位并将之与实 性占位相鉴别,可作为初级筛查手段。但由于腹部超声极易受肠腔内气体干扰,因此对明确诊断的价 值相对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措施。对于表现不典型病灶,建议同时采用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仍无法明确诊断者,可依据情况采用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下针吸囊液进行病理学、肿瘤标志物、淀粉酶或分子生物 学检测,也可采用密切随访的方式。 近年来,MRCP 和 MRI 在此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而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诊断有所帮助,但不宜作为常规检查。EUS 在胰腺肿瘤诊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但对于胰腺囊性疾病,EUS 往往难以鉴别具体类型,其作用尚不能取代 CT、MRI 及 MRCP,本指南不推荐其作为单一评估手段用于定性诊断。EUS 可以对囊性疾病的可切 除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尤其对于复杂的 IPMN 患者,术前行 EUS 检查,明确囊壁内是否有乳突状 突起或者实性结节,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和部位,有助于指导手术切除的范围。推荐 CT 或者 MRI 检查用于 PCLs 治疗前、中、后情况的评估以及对可疑病灶的随访。
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 可以获取组织和囊液,进行肿瘤标志物、淀粉酶或分子生物学检测(CEA、糖类抗原 19-9、K-ras 基因突变等),可以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有必要将其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除外 EUS 的内 镜检 查技 术还有 :内 镜下逆 行胰 胆管 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胰管镜检查、胰腺导管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 ID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激光共聚焦纤维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scopy,CLE)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
4 治疗策略
胰腺囊性疾病(PCLs)治疗方案的制订,取决于对疾病性质、生物学行为的评估,还应顾及患 者的年龄、一般状况、治疗意愿、医疗及随访条件等诸多因素。
胰腺囊性肿瘤(PCNs)大部分为良性,临床上仅需密切观察,对手术指征的把握需谨慎。尽管 如此,由于 PCNs 对其他治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最关键的治疗手段。如果影像学表现 或囊液分析后表现出相应手术指征,则应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确诊或可疑恶性的 PCNs,均推荐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切除有明确侵袭性癌的病变,也要切除中度或重度异 型增生改变的病变,对于提高长期生存率及缓解症状均有直接效果。但考虑到胰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的 风险以及某些高危高龄患者高手术风险的客观原因,对于无恶性表现的 PCNs,是否必须立刻外科手术治疗尚存争议。对于肿瘤直径<3 cm,糖类抗原 19-9 无升高,无临床症状,并排除恶变者,可 以考虑保守观察的方法,定期随访。 鉴于不同类型 PCLs 生物学行为的巨大差异,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且通过其他检查 方法亦无法准确定性肿瘤的患者,推荐采用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依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决定治疗方案或建议患者定期随访。
SCN 的治疗 SCN 良性多见,预后良好,通常建议患者监测和随访,当肿瘤>6 cm 时应积极手 术治疗。即使肿瘤 <6 cm,若出现以下危险因素亦应行手术治疗:(1)出现相关症状(如腹痛、 肿块压迫、黄疸、呕吐等);(2)肿瘤位于胰头部;(3)无法完全排除恶变;(4)出现侵袭性表 现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血管、胰周淋巴结等)。如为浆液性囊腺癌需手术治疗,术后仍可长期生存。 SCN 一般不需要清扫胰周淋巴结。
MCN 的治疗 MCN 具有恶变潜能,因此术前明确 MCN 患者均建议手术治疗,尤其是以下几种 情况之一:(1)病灶引起相关症状;(2)存在壁结节、实性成分或囊壁蛋壳样钙化者;(3)肿块 直径>3 cm;(4)囊液细胞学检查证明或提示恶性可能。尽管恶性 MCN 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但 对于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提示恶性者,或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时,可行 联合脏器切除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此外,由于部分直径 <3 cm 的 MCN 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 与 SCN 或分支胰管型 IPMN 相区分,无法明确诊断。因此,对于某些存在严重合并症的高危高龄患 者,也可采用先随访,等出现危险因素再行手术的治疗。
IPMN 的治疗 主胰管型 IPMN 因其有较高的恶变几率,均建议手术治疗。主胰管型及混合型 IPMN,由于肿瘤在胰管内纵向生长,因此为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建议常规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 实切缘阴性(亦有国外文献称保证切缘低或中度异型增生即可)。若存在以下情况,则需扩大切除范围甚至切除整个胰腺:(1)切缘阳性;(2)切缘显示中高度异型增生;(3)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无 法明确需进一步检测者。 对于分支胰管型 IPMN,由于不侵犯主胰管且恶变倾向相对较低,因此直径<3 cm 者可随访观 察。但以下因素为其恶变高危因素,需积极手术处理:(1)肿瘤直径 >3 cm;(2)有壁结节;(3) 主胰管扩张>10 mm;(4)胰液细胞学检查发现高度异型细胞;(5)引起相关症状;(6)肿瘤快 速生长≥2 mm/年;(7)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 19-9 水平高于正常值。主胰管扩张 5~9 mm 的患 者如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根据情况亦可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存在严重合并症的高危高龄患者,若仅仅存 在肿瘤直径 >3 cm 一项高危因素,则可继续观察,但随访频率应相应增加。
SPN 的治疗 所有的 SPN 均推荐手术治疗。如肿瘤较小,包膜完整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行 局部剜除术。对周围组织有明显侵犯者,应当予以扩大切除范围以减少术后复发。因极少发生淋巴结 转移,故不必常规清扫胰周淋巴结,胰体尾部肿瘤亦可保留脾脏。SPN 无论行根治术与否均存在远 处转移或复发可能性,但即使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仍建议积极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胰腺囊性病变的评估流程见图 1。
注: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m;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浆液性囊腺瘤:SCN,serous cystic neoplasm;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参考文献: 1. 《2019 年世界胃肠病学会全球指南: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治》 2. 《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 版)》

本文是田远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