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荃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过气明星?新晋网红?羟氯喹的前世今生

发表者:陈荃 人已读

故事要从四百年前说起,西班牙舰队进入新大陆,劫掠了当地文明与财富,也传播了当地特有的传染病——疟疾。传说1638年当时秘鲁总督的夫人染上间日疟,由原住民带来了一些金鸡纳树树皮磨成的粉,当地传说这种树皮可以退烧,结果真的有效。后来女伯爵把这帖药带回故乡西班牙,当时疟疾在欧洲大陆肆虐,这种神奇的树皮粉就成为治疗疟疾的明星,一战成名。一两百年后,两位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elletier)与卡芳杜(Caventou)分离出奎宁(quinine),也就是俗称的金鸡纳霜,名称来自印加土语的树名quina-quina。中国应用奎宁的历史也早在1693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曾用金鸡纳霜治愈康熙帝的疟疾。后来,曹雪芹的祖父金陵织造曹寅因患疟,曾向康熙帝索要金鸡纳霜。康熙知道后特地“赐驿马星夜赶去”,还一再吩咐“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但可惜的是,在药物赶到之前,曹寅已经去世。

二战时期,美国合成了“氯喹”。后来通过在氯喹的侧链末端增加一个羟基,“羟氯喹”的效果增强,副作用减少,于195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奎宁、氯喹、羟氯喹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疟药”。但现在不只是疟疾在应用这些药物,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免疫调节效果,很多风湿免疫疾病都在大量的使用。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期,因为临床医生在一些患者中观察到使用羟氯喹的患者重症率较低,提出它可能是治疗COVID-19感染的有效药物。尤其是美国总统川普强力“带货”,让我一个皮肤科医生也在处方这个药物时也被患者询问:“医生你是不是担心我有新冠肺炎感染?”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结论,认为羟氯喹对COVID-19感染患者并无帮助。

羟氯喹在皮肤科的应用主要以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这类风湿性疾病为主,因为羟氯喹可以抑制异常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抗炎效果;同时有吸收紫外线和抗自由基的效果,对风湿免疫疾病来说可以“防光”,也扩大范围应用于很多光敏性皮肤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卟啉病等;其他一些皮肤炎症类的疾病,如玫瑰痤疮、扁平苔藓等,使用羟氯喹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使用羟氯喹时我们也要特别关注它的副作用,抗疟药都有一定眼毒性,可能会发生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等,虽然羟氯喹相对副作用发生率低,但在长期大量使用的患者中应该定期检测眼底情况。其他常见的副作用还有胃肠道反应、肌肉酸痛、贫血等。

本文是陈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