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伤科疾病针灸疗法优势病种及常用腧穴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针灸治疗的三大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针灸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中效果良好,其优势病种如下:
1.痹症: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西医有明确诊断指标的疾病, 也包括仅有临床表现, 而无实验室与影像学异常的诸多躯体慢性疼痛类病症;
2.伤筋病:包括髌下脂肪垫损伤、单纯性腓肠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滑囊炎、肩关节周围炎、肌筋膜炎、腱鞘炎、棘上韧带炎、肩手综合征、颈型颈椎病、肌性斜颈、肋软骨炎、落枕、原发性腘窝囊肿、原发性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
3.多种痛症: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针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而针灸选穴可“以痛为腧”来治疗局部的病痛。
附录:骨伤科常用腧穴(选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骨伤科学 主编施杞 王和鸣)
上肢穴位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是止痛要穴,主治头痛、牙痛上肢痛、腕管综合征、腕关节扭伤。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取穴时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肘关节扭伤、肱骨外上髁炎、高血压等。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取穴时将肩平举,肩部出现两个凹陷,穴在前方的凹陷中。主治肩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取穴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故主治项背强痛、腰背痛等。如急性腰部软组织扭挫伤、落枕。
下肢穴位
环跳: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下肢屈伸不利等。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是八会穴之筋会,故主治一切肌腱滑囊、韧带等筋病及扭挫伤、慢性劳损、中风偏瘫、肌腱挛缩等。
绝骨:又名悬钟,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是八会穴中的髓会,故能填精益髓,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髓滋骨,故绝骨是治疗骨病的首选穴之一;亦可治疗血液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秩边: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是治疗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的常用穴。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胭窝横纹中央。主治腰扭伤、慢性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腰骶疼痛、头痛项强。
太溪:足少阴肾经经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肾虚腰痛、耳鸣耳聋。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经穴,位于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是强壮保健穴位。主治一切虚弱性疾病及下肢痿痹。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经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健脾、补肾、养阴之功。
躯干穴位
风池: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主治颈部扭伤、落枕、颈椎病、偏头痛等。
大椎:督脉经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主治脊柱骨关节炎、外伤性截瘫后遗症、颈椎病、落枕等。
腰阳关:督脉经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主治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肝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主治一切肝病及与肝有关的疾病,如胁痛、黄疸、目赤、血虚等。
胆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胆的背俞穴。主治一切胆病及与胆有关疾病,如黄疸、胁痛、口苦。
脾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脾的背俞穴。主治脾病及与脾有关疾病,如腹胀、黄疸、泄泻、水肿,及四肢肌肉疾病。
胃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胃的背俞穴。主治胃病,如胃脘痛、胸胁痛、腹泻、食欲不佳等。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肾的背俞穴。主治肾及与肾有关的疾病,如腰痛、水肿、遗尿、遗精、阳痿、耳鸣耳聋,以及与骨有关的疾病。
关元:任脉经穴,位于脐下3寸,是强壮保健要穴,主治一切虚弱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吴中朝.痹症: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J].中国针灸,2018,12:1340.
[2]冀来喜.针灸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05:218-223.
[3]朱哲慧.探析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822-3823.
本文是文永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