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胜于治疗,复发在于预防-- 哪些因素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
预防胜于治疗,复发在于预防--
哪些因素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单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术式,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单纯髓核摘除术(包括各种孔镜、通道微创、小切口开放等)均存在着一定的术后复发率(大约为3%~5%),故充分了解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复发概率。
1. 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高度与腰椎间活动度(不可干预因素)
有研究显示40~59年的中年患者,因发生突出的椎间盘多为中度退变,与年轻患者(椎间盘轻度退变为主)和年老患者(椎间盘重度退变为主)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复发率。另外,腰椎X线、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前椎间高度越大、椎间活动度越大,术后存在相对较高的复发概率。
2. 肥胖与体重(患者可干预因素)
肥胖与超重者,椎间盘长期受到较大的应力负荷,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残留的椎间盘在应力状态下更容易通过纤维环薄弱部位突出,是增加术后复发的明确因素之一。
3. 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不可干预因素)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相比于上腰椎(L3节段以上),下腰椎(L4-5、L5-S1)节段因本身固有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腰突症术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高。且不要突出类型术后复发概率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突出型(突出本身及初次手术对纤维环的损伤较严重)术后复发概率远远高于髓核脱出型和游离型。
4. 初次手术术式选择及操作技术(术者可干预因素)
腰突症具有多种形式的单纯髓核摘除手术方式,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为脊柱内镜下(又称:孔镜/椎间孔镜)微创髓核摘除术,另外还包括显微镜辅助下单纯髓核摘除术、通道辅助下单纯髓核摘除术、传统小切口单纯髓核摘除术等。文献资料显示上述术式之间术后复发率存在一定的差别,如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脊柱内镜下微创髓核摘除术略高于传统小切口单纯髓核摘除术。但不同术式的复发率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中对纤维环的损伤破坏程度,理论上损伤破坏程度越大,术后复发概率越高。
5. 术后制动与康复锻炼(患者可干预因素)
术后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一般建议为3周),有利于破损纤维环在低应力进行修复、愈合,从而减少椎间盘突出的复发概率。而规律、有效的腰背肌锻炼,通过提高腰背肌肉状态,可以潜在的降低中远期的突出复发。
6. 术后运动类型及运动量(患者可干预因素)
从预防或减少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的角度而言,不推荐进行对抗性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常见运动种类中,比较推荐采取游泳进行腰背肌锻炼;而对于跑步等运动形式要适当控制运动量,特别是在初次术后早期阶段(3~6个月)。
7. 工作状态与基础疾病(存在可干预性)
术后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状态、特定职业类型(如卡车司机、举重运动员)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椎间盘突出复发概率,故对于腰突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如有可能建议调整/更换工作状态。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可能对椎间盘的组织代谢存在一定影响,与其他个体相比该类个体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相对较高,调控血糖、血压数值对预防椎间盘突出复发有一定积极意义。
8. 吸烟(患者可干预因素)
部分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影响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舒缩状态,进而导致椎间盘内物质代谢异常、局部营养缺乏、代谢产物积聚,破坏椎间盘代谢平衡;吸烟还可影响术后纤维环修复进程,从而增加椎间盘突出复发概率。
综上,对于腰突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患者,术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卧床制动休息、规律进行腰背肌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及运动量、积极调控血糖、血压数值,如有条件更换或调整工作状态,对于预防或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具有良好的意义。
本文是王洪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