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一)分型:
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症有五种类型:
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
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瘤体直径1~2cm之间,平均1.8cm,重量多在3~6g之间,超过10g者少见,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边界,切面呈金黄色。醛固酮瘤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原醛症明显且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 aldosteronism,IHA):
简称特醛症,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占成人原醛症10%~30%,而占儿童原醛症之首,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的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的皮质可见微结节和大结节,增生的肾上腺体积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结节增生于肾上腺表面可见金色结节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结节都无包膜,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区别。特醛症的病因还不清楚,特醛症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的表现,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特醛症患者的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均不如APA患者明显,其中血醛固酮的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不相平行。
3.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
又称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dexamethasone 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DSH),自1966年Suther-land DJA等报道第一例以来,至1990年国外文献报道了50余例,国内也有个例和家系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醛症,约占1%,多于青少年起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家族性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本症的特点是,外源性ACTH可持续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抑制醛固酮的过量分泌,并使患者的血压,血钾和肾素活性恢复正常,故给患者外源性地塞米松,可较满意地控制病情。
4.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
约占原醛症的1%,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但其生化改变与APA相似,本症对螺内酯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5.产醛固酮肾上腺腺癌(aldosterone-producing carcinoma,APC):
是肾上腺皮质腺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的一种类型,约占原醛症的1%~2%,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以30~50岁多发。
在文献中也有将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和癌(ectopic 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 and carcinoma)归入原醛症中的一个类型,极为罕见,可发生于肾脏,肾上腺残余组织或卵巢。
(二)发病机制:
不论何种病因或类型所致的原醛症,其病理生理变化均由超生理需要量的大量醛固酮所致,主要为高血钠,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抑制以及碱中毒。
醛固酮是人体内最主要的盐皮质激素,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及对钾离子排泄。
(三)常见症状:
1.高血压
为最早出现症状。一般不呈现恶性演进,但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渐高大多数在170/100mmHg左右,高时可达210/130mmHg。
2.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1)肌无力及周期性麻痹甚为常见。一般说来血钾愈低,肌肉受累愈重,常见诱因为劳累,或服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促进排钾的利尿药,麻痹多累及下肢,严重时累及四肢,也可发生呼吸,吞咽困难,麻痹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日或更长,补钾后麻痹即暂时缓解,但常复发。
(2)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在低钾严重时,由于神经肌肉应激性降低,手足搐搦可较轻或不出现,而在补钾后,手足搐搦往往变得明显。
3.肾脏表现
因大量失钾,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变形 ,浓缩功能减退,伴多尿,尤其夜尿多,继发口渴、多饮,常易并发尿路感染。尿蛋白增多,少数可发生肾功能减退。
4.心脏表现
(1)心电图呈低血钾图形。
(2)心律失常:较常见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严重时可发生心室颤动。
5.其他表现
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障碍,与长期缺钾等代谢紊乱有关,缺钾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作用减弱,可出现糖耐量减低。
(四)治疗:
原醛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APA应及早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PAH单侧或次全切除术亦有效,但术后部分患者症状复发,故近年来,有多采用药物治疗的趋向。APC早期发现、病变局限、无转移者,手术可望提高生存率。IHA及GRA宜采用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 :
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术:已被广泛推广,因创伤小、生理干扰小、出血量小,且安全有效。平均手术时间1-2小时,术后2天即可出院。
手术疗效:APA首选手术治疗,患者年龄越小、肾上腺素越低、术前血压对螺内酯治疗反应越敏感,手术治疗效果越好。术后血钾在数天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术后血压不降的患者,可能由于病程久,肾血管损害明显,或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有报道治愈率达90%,但远期治愈率仅为69%。对PAH患者做肾上腺次全切除术的效果不如腺瘤效果好,只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对病情不能缓解或一度好转又复发者,宜用药物治疗。APC首选手术治疗的,术后5年生存率15%~47%,术后可用顺铂进行化疗。
2.药物治疗 :
凡确诊IHA、GRA、及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或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的APA患者均可用药物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
(1)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是原醛症治疗的首选药物,它与肾小管细胞质及核内的受体结合,与醛固酮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致使潴钾排钠。 (2)钙通道阻滞药: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并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减少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与螺内酯联合应用可使血钾过度升高,故合用时需慎重。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改善钾的平衡并使血压降至正常。临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贝那普利等。本药与保钾利尿药合用时可引起高血钾,应慎重。
(4)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药物: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能阻断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受抑制。
(5)垂体因子抑制剂:赛庚啶为血清素抑制剂,可抑制垂体POMC类衍生物的产生,使患者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用于治疗增生型原醛症。但对血钾和血压及长期疗效仍待观察。
(6)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GRA患者有效。用药后可使血压、血钾、肾素和醛固酮恢复正常,使患者长期维持正常状态。用药期间需定期测血电解质、注意血钾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7)肾上腺醛固酮癌:大多数APC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已发生广泛转移,可考虑使用大剂量顺铂(cisplatin)治疗。
(五)预后:
手术切除是治疗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腺瘤的首选方法,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尽早手术治疗。醛固酮瘤手术效果显著,术后电解质紊乱可获纠正,临床症状消失,大部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前应用螺内酯。术后高血压治愈率达50%~80%以上。
肾上腺增生者手术疗效较差,仅可使血钾纠正而不能满意降压,近年来已趋于药物治疗。除非难以确诊为腺瘤或增生时才需手术探查。双侧肾上腺增生通常采用螺内酯治疗。应避免使用排钾利尿剂,以免加重代谢性碱中毒。血压降低不明显时加用ACE抑制剂或钙拮抗药。肾上腺皮质癌常进展迅速,对化疗及放射治疗均不敏感,预后差。
本文是楚晨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