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磊 三甲
陈磊 主治医师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心胸外科

10公斤以下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临床分析

1558人已读

目的:总结4210公斤以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时机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3月至20123月行根治术的4210公斤以下的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本组共42例患者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3.5~17月,平均(8.32±3.61)月,体重5.5~9.5kg,平均(7.51±1.18)kg。全组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绀,活动受限,杵状指(趾),16例有缺氧发作致昏厥史。心电图均显示右心室肥厚,其中1例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肺血减少,绝大多数病人呈“靴形心”,心胸比率为0.50~0.70,平均(0.58±0.039)。术前安静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为62~93%,平均方法(83.40±6.16%),红细胞压积(HCT39-64%,平均(47.25±6.09)%,血红蛋白115~214g/l,平均(149.15±18.35)g/l。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彩超提示主动脉骑跨率45~65%,平均(54.90±5.58%),室间隔缺损(VSD)直径7.8~18mm,平均(12.85±2.61)mm,其中嵴下型40例,干下型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狭窄。全组患者术前均行心脏64CT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及提示左、右肺动脉发育情况和有无侧枝循环。其结果与心脏彩超结果基本一致,McGoon比值为1.125~2.30,平均1.53±0.334。术中发现,单纯漏斗部狭窄或伴有肺动脉瓣狭窄22,漏斗部、肺动脉瓣、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混合性狭窄20例。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ASD)或卵圆孔未闭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同时合并ASDPDA4例,出现较明显的体肺侧枝循环8例。

手术方法:全组病例均在全麻、中低温循环下施行根治手术,根据术中侧枝循环及回心血量调整体温和流量。采取仰卧位胸骨正中切口,在右室流出道行纵行小切口,切除异常肥厚肌束以及部分增生肥厚的隔束和壁束,根据情况切开狭窄的肺动脉瓣或瓣环,主肺动脉狭窄者可沿肺动脉切开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修补室间隔缺损均采用牛心包片,在室间隔缺损后下区域作3~5针带垫片Prolene5-0滑线间断褥式缝合,余部分连续缝合。全组采用牛心包片扩大右室流出道或(和)肺动脉,单纯加宽右室流出道21例,跨瓣环补片加宽21例,其中14例跨环补片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肺动脉加宽的标准根据患者体重,取相应的探棒测试。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转机前给予缝扎;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者,在室缺修复及右室流出道加宽后修补。术前诊断有较粗大体肺侧枝的,在转流前寻找并结扎。本组12例患儿闭合胸骨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后采用延迟关胸技术,2~3天返手术室关胸。

结果:全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4.62±15.20)min,转流时间平均(110.52±19.68)min术后均采用改良超滤技术,根据转留时间,尿量以及HCT控制超滤液体量。本组12例患儿术中应用延迟关胸技术2~3天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行关胸术,除1例因严重低心排死亡,2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余效果满意。本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4.76%,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和灌注肺。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6例(其中不包括上述死亡1例),肾功能不全5例,胸骨感染1例,引流液多返手术室二次开胸2例,胸腔积液2,均治愈出院,室缺残余分流2例,分流直径均小于3mm,未做处理。术后住院天数平均11天,所有病例均进行了3个月-18月随访,心功能(NYHAI-II级,生长发育较同龄儿无差别,活动耐量增加。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片显示肺血较前增多。患者术后1周与术前的相关参数应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在早期对法洛氏四联症患儿进行一期手术根治,尽可能在生命早期就给予其正常的的血液循环,对其远期的生存质量是有帮助的。

2、充分解除右室流出道梗阻,合理加宽肺动脉,严密的修补室间隔缺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对于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而血液动力学不稳的的患儿,适时应用延迟关胸技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4、完善的ICU监护和及时的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5、婴幼儿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较多,术中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的转流技术以及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陈磊
陈磊 主治医师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