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化妊娠的原因、检查及对应举措
一、胚胎学概念
“生化妊娠”是相对于“组织妊娠”而言的一个概念。正常的妊娠是胚植入到子宫内膜的组织内发育,也就是组织妊娠,是正常妊娠。
生化妊娠是指受精卵形成了早期胚,7天以后胚细胞开始分泌极微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4天以后,用早孕试纸就可以测出来。此时胚有几种状态,一是胚没有运输到子宫,或进入子宫而没着床,或没有完全着床;胚在女性生殖管道的管腔内,母亲的体内没有胚;二是胚已经着床,但没发育到能用B超检查出孕囊的阶段,早期胚胎分泌的生物化学物质已经进入血液或尿液中,是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生化妊娠,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临床上简称“生化”,。“生化”是异常妊娠,归于隐形流产,又称亚临床流产”。
二、临床概念
指发生在妊娠5周内的早期流产,血中可以检测到HCG升高,大于25mlU/mL或者尿妊娠试验阳性,但超声检查看不到孕囊,提示早期胚着床失败。
正常情况下,在排卵12天后可以用早孕试纸测出弱阳性。然后是试纸颜色逐渐加深,有部分是隔天试纸颜色加深;如果连续3天以上没有任何加深的趋势时,这个胚胎一般都有问题:要么胚胎本身质量的不好,或是受精卵染色体畸形,或自然的优胜劣汰。但是大部分妇女没有去医院检查,自己也没在意,就会把它当成月经推迟忽略过去,其实已经是自然流产了。
适龄妇女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惊恐,这是大自然淘汰的结果,一般不会影响下一次的怀孕。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上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了。
生化妊娠属于亚临床流产,应该与其他由于疾病或意外事故的流产相鉴别。如果是生化妊娠,偶尔一次,不会有大的影响。月经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不影响以后怀孕。
三、胚生化的指标
1. B超看不到宫内有孕囊。
2. 抽血查β-HCG值很低,或者之前血值正常,复查血值增长缓慢乃至下降。
3. 通常发生在授精或移植后16天以内,最长不会超过移植后30天。
四、生化妊娠主要原因
遗传学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学因素、解剖学因素、宫内感染及精神因素。
(一)遗传因素
受精卵本身有缺陷;夫妻双方要做以下检查
1.遗传性疾病者 夫妇双方均应做染色体检查,或进一步做夫妇的家系遗传学调查。
2.系谱分析 通过家系调查,分析遗传性疾病对未来妊娠的影响。
3.核型分析 夫妇双方要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观察有否数目和结构畸变及畸变的类型,推测其复发概率。
4分子遗传学诊断目前部分基因遗传病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查做出诊断。
(二)内分泌因素
主要是检测黄体的功能。卵巢黄体功能不健全,孕酮分泌不足,
子宫内膜异常(主要是厚度不够,营养不足),影响胚的着床;女方应检测以下项目:
1.基础体温测定(BBT)基础体温能反应卵巢的功能状态,可用于筛查黄体功能不全。因为黄体功能不全可引起习惯性流产。黄体功能不全者基础体温表现为:高温相(高温时间)小于11天;体温上升幅度小于0.3度。
2.子宫内膜活检个体间月经周期长短变异较大,主要是卵泡期长短不同的结果;黄体期时限及内膜变化基本一致。黄体末期做子宫内膜活检,如内膜成熟度落后,即可诊断黄体功能不全。内膜活检时,除做常规的组织学检测外,最好同时做雌激素受体测定。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低,即使黄体功能正常,孕激素充足,内膜成熟度仍落后正常水平,是为假性黄体功能不全。
3.激素测定包括孕激素和雌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的定量检测。
(1)血清孕酮测定:月经周期中,外周血中的孕酮主要来自排卵后所形成的月经黄体,其含量随着黄体的发育而逐渐增加,至黄体发育成熟(黄体中期),血中孕酮含量达高峰,然后不断下降,月经前期达最低水平。整个黄体期中,外周血的孕酮含量变化呈抛物线状。黄体功能不全时,孕激素分泌量下降,因而测定外周血孕酮水平可反映黄体的功能状态。血清孕酮水平大于每毫升3微克(即3ng/ml),表明卵巢已有排卵,黄体中期孕酮水平大于每毫升15微克(即15ng/ml)表明黄体功能正常,小于此为黄体功能不全。
(2)血清雌二醇(E2):是最主要的雌激素,是促进女性内、外生殖器发育、维持女性性功能及第二性征的重要激素,并与孕激素协同作用,形成月经周期。测定血清雌二醇是判断性激素紊乱疾病的常用试验。
血清雌二醇在女性一生中不同的时期,含量明显不同;每日中也有一定波动,通常清晨高于下午,青春期这种差异更大,为便于比较,一般要求取血时间标准化。女性生育期:卵泡期17~330pmol/L;排卵期370~1850pmol/L;黄体期184~881pmol/L
(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α亚基与垂体分泌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和TSH(促甲状腺激素)等基本相似。
功能:①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②促进雌激素分泌,同时刺激孕酮形成;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细胞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④类LH功能,在胎儿垂体分泌LH以前,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还可促进性腺发育,能刺激睾丸增加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还能促进第二性征发育;⑤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
怀孕后变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受孕后10~14天开始分泌。
HCG正常值:成熟女性因受精的卵子移动到子宫腔内着床后,形成胚胎,在发育成长为胎儿过程中,胎盘细胞产生大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中。当妊娠1~2.5周时,血清和尿中的HCG水平即可迅速升高,第8孕周达到高峰,至孕期第4个月始降至中等水平,并一直维持到妊娠末期。
(4)血清泌乳素(PRL)测定:血清泌乳素由垂体前叶分泌,主要功能为产后促进乳汁分泌。同时血清泌乳素对维持正常的黄体功能亦有重要作用,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临床常见的是血清泌乳素分泌过多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中血清泌乳素正常值为每毫升4~20微克,大于20微克为升高。血清血清泌乳素轻度升高与反复流产关系密切。因血清泌乳素过高则严重干扰性腺轴功能,导致无排卵和不孕。
(三)免疫因素
检查免疫学因素,主要是检测子宫对胚胎的容受性,即子宫内膜对胚胎植入接受的程度。
1.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MLR)及淋巴细胞毒性抗体测定,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流产。
原发性流产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内,丈夫和妻子比正常配偶共有更多的人类白细胞抭原(HLA),妻子不具有抭配偶免疫,对丈夫表现出较微弱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血清不含有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阻断因子。
继发性流产配偶间无共有人类白细胞抭原(HLA),妻子有补体依赖或补体非依赖抗配偶淋巴细胞毒性细胞,对一组细胞显示多性抗体。女方对男方的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与无关第三者的抗原做比较。如女方对丈夫表现为微弱或缺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妻子血中无抗父系抗体,与丈夫有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抭原。
2.抗精子抗体的测定:如抗精子抗体阳性,提示生育力低。抗精子抗体滴度高和宫颈黏液中有抗精子抗体对生育影响大。可用精子凝集试验检测精子凝集抗体,精子制动试验检测精子制动抗体,免疫珠试验检测精子结合抗体。
3.抗磷脂抗体(APA)测定:怀疑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要检测抗磷脂抗体,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直接测定女方血清中抗磷脂抗体及其滴度。
4.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孕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高,预示下次妊娠流产的可能性大。
5.母体抗父系淋巴细胞毒抗体测定:将夫妇双方淋巴细胞加补体共同孵育,然后计数死亡细胞的百分数,如死亡细胞在90%以上,为正常妊娠,低于20%则多发生反复流产。
6.血型及抭血型抗体测定:丈夫血型为A或B、或AB型,其妻子为O型又有流产史者,再怀孕时应进一步检查丈夫是否属于O型,O型不引起ABO血型不合。反之丈夫为A或B或AB型时则应考虑检测妻子有无抗A,抗B或抗AB抗体,并做好妊娠监测以防止流产、死产。
(四)解剖学因素
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影响受精卵着床。
(五)宫内感染
病原体感染的检查:尿、宫颈黏液培养了解有无微生物感染。病原体感染也是引起反复流产的原因,应行宫颈分泌物支原体、衣原体、β-溶血性链球菌等培养。一般情况下,TORCH检测(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免疫检测法)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抗体测定意义不大,除非病史提示有慢性感染者。流产后妊娠物应进行病理检查。
(六)精神过度紧张
尤其是因未孕而严重的焦虑,心理压力过大。要放松心情。
本文是窦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