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宁 人已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是Ⅰ型和Ⅱ型,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尤其在东北寒冷地区,年日照时间短,冬季漫长,常常导致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会不会与长期服药有关呢?下面我就来盘点一下常用药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首先,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康、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是比较常用的降糖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是中性的,但应当注意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对跌倒及骨折的影响。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物,能改善骨质量,还能降低糖尿病骨折风险。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对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是治疗糖尿病的较新的药物,总体来说,此类药物对于骨折的影响是中性的。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也是治疗糖尿病比较新的一类药。对于骨折的影响有争议,有的报道会增加骨折风险,也有报道对骨折没有影响。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对骨质量有改善作用,可以降低骨折风险。
胰岛素:与骨折风险增高有关。可能与糖尿病人本身的多种并发症、容易低血糖、跌倒等导致的骨折风险增加有关。
其次,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如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制剂等。可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功能,但对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厄贝沙坦等。近年研究发现ACEI、ARB可以增加骨量,降低骨折风险,但还需更深入研究。
利尿剂: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蚓达帕胺等,有升高血钙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血压者骨密度降低,合并骨质疏松的高血压患者可选用。
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对骨质疏松影响存在争议。
第三,是激素类药物: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美卓乐等。
包括吸入性的及全身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骨质疏松最常见的药物。主要与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吸收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严重者可以发生自发性骨折。
第四,是抗血栓,抗凝血类药物:
如肝素、华法林等。
这类药常用于脑梗塞、心梗、下肢血管阻塞等疾病,长期服用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第五,是抗癫痫药与甲状腺激素:
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德巴金、丙戊酸钠、安定等。长期服用均可引起骨质疏松。此外,优甲乐、雷替斯等,用于治疗甲减,长期服用也可导致骨质疏松。
谈到治疗方式,成人期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不能单独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仅作为基本的辅助药物。成年后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延缓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对绝经后妇女来说,公认的措施是及早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剂,维生素D以及二磷酸盐类抗破骨细胞药物。二是预防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险因素如跌倒等,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如您想进一步了解有关骨质疏松症的知识,请联系刘宁医生!)
本文是刘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