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发红糠疹的治疗新希望——生物制剂治疗毛发红糠疹取得良好疗效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以广泛的可累及躯干、四肢的伴有皮岛的红斑及毛囊角化性丘疹为特点,并可伴有手足皮肤硬化、增厚和角化。毛发红糠疹可以根据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等特点分为6个亚型。毛发红糠疹的传统治疗是光疗、应用阿维A、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以及外用润肤剂。但这类药物多数有明显不良反应或者潜在肝肾功能毒性,并且仍有许多毛发红糠疹患者对这些传统治疗不敏感,或在治疗后容易复发。
在毛发红糠疹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白介素8(IL-8)、TNF-a、白介素12(IL-12)和白介素23(IL-23)等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本病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这些分子水平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开发新的靶向生物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毛发红糠疹的治疗中得到了一些应用,显示出了快速起效、皮损完全清除率高,以及安全性好等喜人结果。下面来给大家介绍已用于毛发红糠疹治疗的几种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商品名:类克)是一种常见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物制剂,超过80%常规治疗无效的毛发红糠疹患者中,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了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水肿、体重增加、皮肤感染、新发白癜风、呼吸和循环障碍。其他抗TNF-α的生物制剂还有依那西普(益赛普)和阿达木单抗(商品名:修美乐),在传统治疗抵抗的人群中缓解率能达到80%~90%,不良反应包括关节炎、肝酶升高、胃肠道不适等。
由于在毛发红糠疹的发病过程中,IL-12、IL-17A和IL-23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介导炎症发生,在毛发红糠疹患者的皮损部位表达水平有所升高。针对这些白介素起作用的抗体有乌司奴单抗(商品名:喜达诺,作用于IL-12/IL-23)和司库奇尤单抗(商品名:可善挺/苏金,作用于IL-17A)。在几项研究的综合分析中,大约70~80%的病人都能从这些生物制剂的治疗中获益,并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很轻微。另外,依奇珠单抗(商品名:拓咨)是一种新型的IL-17A抗体,已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最近,一项I期临床试验(一种初步评估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的试验)也证实了其在过表达IL-17A的毛发红糠疹患者中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相信今后可供毛发红糠疹患者们可以选用的药物种类会更加广泛,治疗效果会更好。
在所有毛发红糠疹类型中,V型为青少年非典型毛发红糠疹,发病年龄早,皮损范围广并且严重,病程长,患者可以出现毛囊角化、鱼鳞病样皮损及手足硬化等表现。部分可以由CARD14基因突变所致,可以出现家族多人发病的情况。该类型是所有毛发红糠疹当中治疗最为困难的类型,往往无法使用传统治疗药物(因为不良反应比较大,儿童多数无法耐受),病情迁延。生物制剂出现为V型毛发红糠疹的患儿带来了治疗的全新希望。下面我们介绍一例成功使用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治愈的V型毛发红糠疹患儿。
患儿男性,8岁,全身皮肤红斑伴有脱屑和瘙痒3年余。患儿同时有2年的肾病综合征病史,长期口服小剂量激素治疗,但皮疹未因口服激素改善。患儿经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毛发红糠疹,为典型V型毛发红糠疹表现。初次面诊我给于口服阿维A治疗,皮疹虽然略有改善,但全身红皮以及脱屑仍然很明显,并且患者服药过程中唇炎明显,无法耐受。在充分沟通和交流之后,患儿父母同意积极采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我们对患儿使用了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进行皮下注射治疗。第一个月为每周一次注射,每次150mg。治疗5次后,改为每个月注射一次,每次注射的剂量仍为150mg。一个月左右,患者皮疹明显得到改善;3个月后,患者全身红皮均消退(图1),恢复正常皮肤颜色,并且脱屑完全消失,仅于膝盖及肘部遗留少数典型毛囊性角化性丘疹。患儿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有意思的是,该患者在治疗毛发红糠疹的过程中,肾病综合征也得到明显的缓解,并且激素用量明显减少。随访4个月,患者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皮损维持在95%以上消退。目前仍保持每个月一次,一次150mg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维持注射治疗。
图1 患儿治疗前后皮疹照片
本文是林志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