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有约】进食-吞咽障碍患者如何进行口腔照护建议(下篇)
对于进食-吞咽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在日常口腔照护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学习和注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姿势体位:
① 坐位:患者有能力坐着时,可以坐在椅子或轮椅上,头部向前倾斜(低头),以防口中的水流入咽部进入气管,引起呛咳或误吸。
② 床上:若患者不能起床,需在床上进行清洁,可以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对于单侧麻痹患者,则应让患者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部向前倾斜,目的同坐位。
二、对于能自行刷牙患者注意事项
① 因为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口腔运动及感觉能力降低,口腔自我清除能力下降,需要照护者检查或辅助完成最后的清洁照护任务。
② 若患者利手侧偏瘫,可指导患者用健手操作。若患者手部握力减弱,可在牙刷的手柄部分缠上布或绷带,使其变得较粗,这样就比较好握住。此外,选用电动牙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管饲饮食(间歇口胃管、留置鼻胃管、胃造瘘等)的注意事项
① 许多人认为,患者不经过口腔进食就不会弄脏口腔,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当患者不通过嘴巴摄取食物,口腔内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所以口腔内部就会开始干燥而使口腔自我清洁作用变差。
② 口腔、咽喉上会有粘痰附着,舌头上会有厚厚舌苔,这些问题患者都难以自我清除,因此,他们比经口摄取食物的人更需要完善的口腔照护。
③ 留置鼻胃管饮食供给患者,一个鼻腔通道被胃管占用,鼻呼吸能力降低,常常张口呼吸,口腔干燥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在完成口腔照护之后,涂上口腔保湿凝胶保护口腔粘膜,或用喷瓶向口腔内喷水,以保持口腔湿润,以预防呼吸器官感染。
④ 管饲饮食患者,在进食后不要立即变换体位,应在进食体位下至少维持30分钟以上,防止食物反流到咽部引起误吸,甚至窒息的风险,照护者在给患者变换体位前后,要检查口腔内情况,看是否有反流食物,如有,仔细清除反流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四、当遇到不配合的状况时如何处理
需要照护的患者常会出现不张开嘴巴,或是在言语、态度上表现出拒绝的反应。在照护者的立场来看,或许患者不愿意配合,但许多情况下,并非患者刻意反抗,而是有特别的理由。
① 知觉敏感:
若长时间未给与人体刺激的话,在受到轻微接触刺激时,人体会显得相当敏感,患者出现皱眉头或转头等反射性动作,为消除知觉敏感问题,原则上要先给患者微弱的刺激,再慢慢使其习惯较强烈刺激。
方法:在进行口腔护理前,先握住患者的手,或将手搭在患者的肩上,通过触碰身体的动作,让患者习惯这些接触身体的动作后,再将手向嘴巴靠近,同时,用轻柔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感到安全,当您的手可以触碰患者口唇周围时,先用海绵刷或软毛牙刷轻轻触碰牙龈,使患者慢慢习惯这样的刺激感觉,然后再逐渐扩大刺激范围以达到口腔照护的目的。
② 痛觉:
大部分患者会有口腔干燥,口腔粘膜容易受伤等状况出现,即使用软毛牙刷也会造成出血及疼痛,如果患者本人不能描述此状况,照护者很容易忽视患者口内出现的口内炎或口腔溃疡等症状。
方法:进行口腔照护前,先检查口腔内部情况。确认是否有伤口、炎症及溃疡,如有,请及时请专科医生指导用药治疗。
③ 防卫反应:
张开嘴巴是一种毫无防备的动作,因此,若非相当信任对方,人们通常不会对他人做出这样的行为。若患者在过去的口腔照护或进食照护过程中有不愉快的体验,患者会越来越不愿意张口,这也可以说是防卫反应的一种。
方法:先与患者沟通,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再轻柔的触碰患者口唇周围,让患者在口腔照护中有愉悦的体验,以达到口腔照护的目的。
注意:不能因为患者不愿意配合,就在患者睡觉时进行口腔照护,因为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咳嗽反射降低,增加误吸风险。
五、执行口腔照护时预防偶发意外的注意事项
① 患者用力咬牙刷或张口器:
为避免患者因用力咬牙刷或张口器,而对粘膜和剩余牙齿造成伤害,切记使用质地柔软,有韧性不易咬断的牙刷及张口器。此外,张口器不是强硬撑开不愿张口的嘴巴,而是帮助患者维持适当的张口角度。
② 口腔照护时发生误吸:
为防止照护任务执行时,患者因为唾液或水分而发生噎呛意外,照护姿势就显得非常重要。
若患者口中有不稳固的牙齿,该牙齿可能会在刷牙的过程中掉入气管而引发危险,因此,建议在发生意外前先将牙齿拔掉会比较安全。
若患者在执行口腔照护过程中容易出现呕吐症状,则要使患者在进行口腔照护时采取坐位,以防止呕吐物倒流回咽部,引发误吸风险。
若患者口腔状况不适合累积液体,即患者口腔处理液体能力下降,则需一边吸取液体一边进行口腔清洁护理,以防液体进入咽部造成误吸。
③ 照护者应注意事项:
为不使手指或手部被咬伤,对于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建议使用张口器辅助照护。
为防止交叉感染,请养成照护前后洗手和佩戴手套的习惯。
(本文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医学科郑兰娥老师创作,如有转载请表明出处)
本文是常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