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原因,找到方法,一键解决牙齿发黄、氟斑牙、四环素牙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牙齿上有白色不均匀的斑点
为什么有的人不抽烟牙看起来却很黄
为什么有的人露齿笑的是时候,牙面上有很多孔洞
氟斑牙了解一下!
氟斑牙是怎么得的?
氟斑牙属于内源性染色的一种,曾在河南、贵州、山西等多地区高发(现在较少但仍然有),这里面大部分情况是因为饮水源氟含量较高所致,因为摄入了过量的氟化物,导致牙齿在发育的阶段氟过量,牙萌出后,就会出现氟斑牙。
所以氟斑牙并不是长大之后才出现的,在恒牙萌出,甚或乳牙时期就已早有征兆。
牙医为什么建议我家孩子涂氟?
看到这里也许有宝妈会疑惑,既然可能导致氟斑牙,为什么牙医却建议我家孩子涂氟?
氟其实不是个坏东西,涂氟是非常有效的预防龋齿的方法。尤其对于过分迷恋糖果却不爱刷牙的儿童来说,涂氟能抑制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导致的细菌发酵,从而预防蛀牙。
家里的含氟牙膏还能用吗?
可以用,并且应该参考美国牙科协会(ADA)发表指南的推荐用量:
小于3岁,用量大约0. 1毫克(米粒大小);3-6岁,用量大约0.25毫克(豌豆大小),家长需要监督这个过程,避免一不注意孩子
吞下去了。
但是,即使孩子吞了也不必过于慌张,儿童含氟牙膏的氟浓度通常是500ppm(氟浓度的常用计量单位)。一般人体对氟的耐受量是5-10mg/kg体重,市面上的婴儿牙膏包装是60g,含氟量30mg。
也就是说,一个体重15kg的孩子一次氟中毒的最低剂量是75mg,就算那水果味的牙膏再好吃,他也得一次性吃掉2.5管牙膏,才能达到中毒剂量。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牙膏含氟量是儿童牙膏的2-3倍,千万别因为省事让孩子用成人牙膏。
氟斑牙的几种类型
即使你并不是氟斑牙,也或多或少可以对号入座一两个见过的氟斑牙患者。
临床上,轻度氟斑牙,可表现为牙齿上均匀或不均匀的白斑,中重度除了颜色改变,还可能伴有牙齿的缺损。
白垩(è)型(轻度)
表现:牙面失去正常光泽,出现不透明的斑块或粉笔样改变。
变色型(中度)
表现:牙面出现黄色、黄褐或棕褐色。
缺损型(重度)
表现:白斑,巧克力着色,还伴有牙面出现浅窝或孔洞状缺损,或因磨损使牙失去正常外形。
怎样使牙齿重新变白?
氟斑牙的治疗并不困难,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更先进的治疗方式和产品。想改善的朋友网上一搜,也能大概知道无非就是漂白,去氟剂,微研磨,贴面或者全瓷冠等。
但是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美的要求也不太统一,并且医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他们在治疗过程中越注重软组织健康和操作细节,患者就能得到更好的美学效果和术后反应。
如果要总结,可按照氟斑牙类型来做治疗方式选择的大致参考:
白垩型(轻度) | 漂白,去氟剂,微研磨,超薄贴面 |
变色型(中度) | 漂白,去氟剂,微研磨,超薄贴面,烤/全瓷贴面 |
缺损型(重度) | 微研磨,超薄贴面,烤/全瓷贴面或全瓷冠等美学修复 |
不少来找我的氟斑牙患者,都做过我一些功课,所以他们会上来就提出希望做超薄贴面,希望自然美观少磨牙。
但超薄贴面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这之中其实有个很考验医生的技术难点在于,医生需要凭着经验对氟斑深度做预测。
这图是皮肤科常用来检测面部色斑深度和强度的工具,可以辅助皮肤科医生更高效简单便捷的出具诊疗意见。然而口腔科的医生可没有这样的神助攻来预测氟斑深度,完全靠多年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总结得出的真知。
氟斑牙的深度和颜色的浓度,对于能否少磨牙,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医生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并通过实际病例反复验证。
传统工具,轻轻一磨,很多细节都消失了,达不到微创的目的。
而我的经验,是来自对之前的N多病例,采用了0.1毫米逐层磨除法,来详细分析了颜色的深度及变化规律。
由此,摸索出了微创解决氟斑牙的三条规律
改变颜色用去氟剂,微研磨
磨除深度看着色表现
配合遮色效果的胶水共同作用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案例了
妹子 A
门牙有氟斑,影响微笑美观,要求最少量的磨除牙齿。
但是她这情况,氟斑颜色虽淡,依照经验判断着色层次却很深。需精确磨除着色,尽量保留天然牙体。再选择超薄瓷贴面,最后达到了微创和美观的平衡。
妹子 B
牙冠边缘接近巧克力色,非常大影响微笑和美观。根据我的经验判断,虽然颜色深,但是位置不深,超薄贴面完全可以解决。妹子半信半疑,但是选择相信我,最后当然我又对了:)
磨牙后,连临时牙也没有装。一点儿也不酸,别人也没发现她磨了牙。巧克力斑带来的不愉快,就这样,永远过去了。。。。
妹子 C
我们根据情况,采用了漂白配合去氟剂微研磨配合超薄贴面的办法。(欲知结果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现在有整容广告都开始主打整出妈生感了,虽然广告词粗暴而迷惑,但其实想要传达的精神倒与美学追求殊途同归。
身体上的任何器件都是原生的更好,即使有必要更换新的,也是越接近原生感的越好。牙齿作为我们社交的门面,自然也是保留一些个性化的特点、损伤越少越好。
本文是王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