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池嘉昌 三甲
池嘉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胸外科

【新技术】仁济医院开展肺部磨玻璃结节无损穿刺微波消融

19148人已读

让磨玻璃结节的微波消融治疗,更安全、更彻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池嘉昌

这名78岁老伯伯是第二次做消融了。
上一次是3年前右上肺实性结节(病理腺癌),这次是左肺上叶16毫米的GGO和左肺下叶胸膜旁的一个六毫米的GGO,两个病灶隔着叶间胸膜像个葫芦,再加上老伯伯长期吸烟并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如果普通的穿刺方法,两个病灶很难一次完成。

不过很幸运的是,肿瘤介入科在科主任翟博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在GGO消融方面做了很多改进和创新,这位老伯伯赶上了我们首创的钝性圆头微波针,不仅完美避开所有血管,而且隔着胸膜一顶,顶入另一个肺叶,一次解决两个病灶。

消融后即刻穿刺活检并取得了满意的病理,患者回到病房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已经准备回家啦。

无损穿刺;不损伤周围的血管;通过对病灶旁血管的物理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减少热沉……到底是什么“针”有这么多优势呢?跟着本文一起来了解下吧!
仁济肿瘤介入科
首创钝性圆头微波针治疗肺部GGO
随着低剂量胸部CT大规模用于健康体检,以及高分辨率CT的应用,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绝大部分的磨玻璃结节是肺部早期腺癌或癌前病变,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金标准首选的治疗手段。但随着多发磨玻璃结节的逐步增多和很多病人无法耐受肺切除手术,而更多的磨玻璃结节患者因为长期的随访和心理压力而整日生活在恐惧与担忧之中。
近年来局部热消融手段的兴起,为这部分病友提供了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这种方式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将能产生热能辐射的电极,穿入GGO病灶中,然后通过热量杀死病灶及周围的细胞。有别于传统的手术,该方法更微创,对肺组织和人体损伤极小。
但消融过程中电极需要穿过胸壁、胸膜和肺组织,传统的尖锐头端电极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穿刺过程中损伤血管等重要的结构,而导致出血、咯血等并发症,特别是紧靠或者包绕重要血管结构的病灶,更是成为穿刺和消融的禁忌。
另一方面GGO与实体瘤不同,不仅在穿刺路径上存在损伤的可能,而GGO病灶的特性其内部仍有的血管和支气管结构,因此穿刺更容易出血,而消融过程中一旦出血,云雾状的渗出会使得GGO辨认更加困难而无法准确消融。
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GGO消融时,尖锐的针尖造成的出血风险呢?
有研究表明钝头针可以穿透肺组织。池嘉昌副主任医师考虑到GGO与正常肺组织的肺泡结构相似性,在离体实验和活体实验上证实了钝性微波针应该可以穿透类似GGO的致密肺组织。于是将特制的钝性微波消融针通过同轴套管的内腔进入肺组织内,然后可以在肺组织内顺畅的穿过,除非遇到胸膜和其他结缔组织。而钝性的微波针可以轻易穿过绝大部分的纯GGO,对于部分实性的GGO,稍稍用力也可以轻松穿过。
另一方面,肺组织内的血管,对钝性的微波针而言是无法突破的,会有很大的阻力,因此遇到血管,只需要回退几厘米略微调整下方面,即可轻松避开肺内的血管。而消融时钝性微波针触碰血管引起的血管痉挛,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管造成的热沉现象,使得血管旁的病灶能够消融的更加彻底。

屯头针.jpg

钝性微波消融针

猪活体实验.png

钝性微波针的猪活体实验

微波针测试.png

钝性微波针功率测试和组织病理检查
目前该项改进已经获的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8 2 0887889,3),并在临床使用超过两百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钝性微波电极在磨玻璃结节上的逐步应用,能让磨玻璃结节的微波消融治疗,更安全,更彻底。

专利马赛克.png

病例展示
性别:女;年龄:60岁左肺上叶腺癌术后,右肺下叶新发结节进行性增大。
病灶直径9mm,呈圆形,其内可见一粗大肺动脉分支通过;消融时尖头的套管针先穿透胸膜后进入肺实质内,钝性头端的微波电极穿过病灶中央,并未损伤病灶中央的粗大血管,微波工作中实时扫描可见病灶周围晕征逐步出现,消融参数40w×4min;

清文病例展示.png

参考文献

[1]Cazzato, R.L., et al., Performance of a New Blunt-Tip Coaxial Needle forPercutaneous Biopsy andDrainage of "Hard-To-Reach" Targets.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17. 40(9): p. 1431-1439.

[2]Akins, E.W., et al., The blunt needle: a new percutaneous access device. AJR Am J Roentgenol, 1989. 152(1): p. 181-2.
[3]de Bazelaire, C., et al., Blunt-tip coaxial introducer: a revisited tool for difficult CT-guided biopsy in the chest and abdomen. AJR Am J Roentgenol, 2009. 193(2): p. W144-8.
[4]Lakin, P.C., et al., Percutaneous transjugular kidney biopsy in swine with use of a side-cutting needle with a blunt-tipped stylet. J Vasc Interv Radiol, 1999. 10(9): p. 1229-32.
[5]Klose, K.C., Modified Tru-Cut needle with exchangeable blunt stylet for safe puncture: technical note.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1992. 15(4): p. 251-3.
[6]Austin, J.H., et al., Glossary of terms for CT of the lung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omenclatureCommittee of the Fleischner Society. Radiology, 1996. 200(2): p. 327-31.
池嘉昌
池嘉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