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肥胖 气聚为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刘毅、王文健
据最近举行的国际肥胖症大会报道:目前全球有三亿多肥胖者,全世界每年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人数的两倍还多。国内有资料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有9000多万人的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0 %。其中青少年最严重,有11%的中小学生超重,并且这个数字正以 8%的速度持续上涨。若不及时对超重和肥胖加以有效干预,10~20 年后与肥胖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将会大幅度上升。与20年前的观念——认为“将军肚”是一种富态的象征截然不同,目前普遍认为肥胖是一种病态,腹型肥胖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流行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与非肥胖人群相比,肥胖人群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两倍,高血压发病率高2~4倍,糖尿病发病率高4倍,其他如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脂异常、脂肪肝、胆石症、痛风、骨关节炎、阳痿、月经不调以及由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等明显增加,肥胖已成为继吸烟之后另一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病,一旦形成,治疗起来相当麻烦,所以应强调预防为主和早期治疗。上海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症的早期防治,除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之外,结合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肥胖,而且效果持久,基本无副作用。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早在古医籍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何以度知其肥瘦?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重腹垂腴。”这里所言膏人的重腹垂腴,就相当于腹型肥胖。《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则是中医对肥胖成因的精辟论述。
我们在临床观察到,早期肥胖症的患者除体重超重、腹围增加外,部分患者可有动则气喘、易疲劳、出汗多、舌苔薄或薄腻;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糖代谢和脂代谢的异常,包括空腹或餐后的血糖升高,以及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等。这些改变从现代医学看主要是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从中医看,是气的运化功能失调,即气化障碍。
中医气化的含义很广泛,包括饮食的消化、吸收,二便、汗液的形成和排泄,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转化等等,但气化最重要的作用是“精化气,气成形”,精华物质吸收后转化为人体的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而代谢的正常,气化作用的正常,又决定能否保持形体的正常,当然也包括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质水平的正常。
早期肥胖症主要表现为气化功能障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机体不能很好利用和代谢这些营养物质,蓄积于体内,导致脂肪在腹部堆积,糖分、脂质在血液中积累,出现腹型肥胖以及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升高,而这些因素都成为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的危险因子。中医将这种气化障碍、不运不化的病理状态称为“气聚”,其成因是在正虚基础上先后天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先天禀赋不足,五脏羸弱,其中脾、肺、肾三脏气虚是基础,加之后天饮食恣意放纵、多食肥甘、嗜卧少动,肥者令人内热,热郁而化火,伤及气阴;甘者令人中满,壅滞中焦,脏腑功能失调,脾虚失运,肺虚失布,肝郁气滞,肾虚气化失职,致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营养过剩,机体不能很好利用和代谢这些营养物质,蓄积于体内,遂变为湿、为痰、为浊,久则郁热、湿滞、血瘀等相互集结,临床出现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糖脂代谢异常,脂肪充于肌肤而发生肥胖。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归结到底都源于脏腑气化功能的异常,成为气聚虚实夹杂的病理基础。
针对肥胖早期气聚为病、不运不化的病理状态,我们确立了攻补兼施的治则,拟定益气散聚为基本治法,制定了防治早期肥胖症的有效方剂益气散聚复方(黄芪、黄连、泽泻、生蒲黄等组成)。该方中黄芪甘温补中,推动枢机,助脾散精为君药;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燥湿为臣药;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助黄连清热,热随湿去,邪去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生蒲黄味甘性微寒,血分药而兼行气分,上者可清,下者可利,滞者可行,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散聚之功,使气血津液等精微得以正常布散运化。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及改变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以益气散聚复方对以腹型肥胖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做了治疗,10周后治疗者的体重指数、腰围、餐后血甘油三酯等出现明显下降,胰岛素钳夹试验也明显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相关知识:
肥胖症的标准: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根据腰围/臀围的比例(WHR)来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男性WHR>0.9,女性WHR>0.8者为腹型肥胖。
目前,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制定的最新标准,华人男性腹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0cm(对比欧美的标准,男性大于10 2cm,女性大于88cm),即为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
本文是刘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