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是一种急性外周性前庭综合征,是引起急性眩晕发作的常见原因之一。据报道,前庭神经炎占眩晕疾病的3%-10%,发病率为3.5/10000,平均年龄在30-50岁。30%的患者有前驱感染史,病因不明,正常人前庭神经节潜伏有HSV-1型病毒,尸检可见2/3的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1表达以及前庭神经周围突萎缩,推测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病毒感染为可能病因。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一般为单侧,偶可表现为双侧,突发较严重的持续性眩晕、呕吐,震动视幻,以及不平衡感。无听力受损。典型体征:快向向健侧的自发眼震,患侧甩头试验(头脉冲试验)阳性,摇头后快向向健侧眼震,踏步试验偏向患侧。
前庭神经的分型:1.前庭上神经炎:累及前庭上神经、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及椭圆囊;2.前庭下神经炎:累及前庭下神经、后半规管及球囊;3.完全型前庭神经炎。
辅助检查:1.冷热试验:可以评价半规管的功能,通常受损侧前庭功能低下,曾经作为诊断前庭神经炎的金标准,但有其局限性,双温实验对于水平半规管的评价较好,在累及后半规管的前庭神经炎双温实验可能正常。
2.VHIT(视频头脉冲试验):可以显示多个半规管的功能,可见病变侧半规管功能增益降低。
3.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
1)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cVEMP未引出或波形变小提示球囊受损,定位前庭下神经炎。
2)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oVEMP未引出或波形变小提示椭圆囊受损,定位前庭上神经炎。
治疗原则:1对因治疗
1)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
2)非甾体类消炎药有争议
2.对症治疗
1)前庭抑制药:异丙嗪、地芬尼多
2)前庭代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
3)前庭康复训练:摇头固视;交替固视;分离固视;反向固视;站立行走训练等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