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珏 三甲
王珏 主任医师
福建省立医院 儿科

同一种基因变异,不同的癫痫结局

403人已读

小辉,男孩,20天,他在出生后8小时出现抽搐发作,每日频繁发作,口服抗癫痫药物后发作无好转。家族成员均无癫痫疾病史。医生对小辉进行了体格检查、头颅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脑电图显示发作间期可见癫痫波发放及严重脑电图异常如阵发性低电压、爆发-抑制等表现。医生对小辉及他的父母进行全外显子家系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小辉的KCNQ2基因(钾离子通道基因-2)位点c.1741C>G有新发杂合变异,他的父母未检测出上述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分级评估标准,此变异属致病性变异。

医生对小辉的诊断:大田原综合征,KCNQ2相关癫痫性脑病。医生告知小辉父母关于KCNQ2突变的相关知识:KCNQ2可导致癫痫性脑病(属难治性癫痫,俗称灾难性癫痫),大多数患者起病时间是出生后2.65±2.26天;没有明显的影像学异常。KCNQ2基因多为新生突变(父母均正常),KCNQ2导致的癫痫性脑病治疗较为棘手,预后很差,有中重度的认知和行为障碍(自闭症倾向)。

经过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小辉仍每天频繁抽搐。医生依据基因变异情况,对抗癫痫药进行了调整。瑞替加滨是首个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其主要作用位点是KCNQ2、KCNQ3,是癫痫精准治疗药物,但由于副作用较大已经撤市,新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在不久后即将上市。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等)可能有较好的发作控制效果。调整药物以后,小辉的抽搐发作逐渐得到控制。小辉今年2岁了,勉强能坐,不会走,不会说话,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小蕊,女,2月,因反复抽搐1月余入我院就诊。她在出生后3天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全身发软,伴肢体抽动,每次持续数十秒,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率为每日数次或每周1次。小蕊父亲年幼时有类似抽搐史,6个月时自愈。小蕊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都正常,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正常。采用全外显子技术检测发现KCNQ2基因位点c.2T>C 杂合变异,此变异来自父亲。结合小蕊的病史及家族史,最后诊断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KCNQ2变异)。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致病基因是KCNQ2,少数为KCNQ3,基因突变遗传自父母;80%的患儿在生后第2-3天发病,4-6个月后可自行缓解。发作间期EEG背景正常,可见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长期预后良好,部分病例自愈;有反复发作的病例发作容易控制,用药时间为2~6个月,一般不需更长时间的治疗。医生给与小蕊口服左乙拉溶液坦抗癫痫,小蕊的癫痫发作顺利得以控制,考虑到此病的良性结局,再结合她的父亲发作史,在小蕊6月时医生建议她停止抗癫痫治疗,后来她再没有发作,目前小蕊4岁了,她的各项发育指标均正常。

上述2个病例体现了对癫痫孩子进行遗传性基因变异检测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还可以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进展,人们发现,遗传因素是癫痫的主要病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癫痫的致病基因被发现及认识。据文献报道: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对癫痫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婴儿痉挛的阳性检出率为28-40%,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的阳性检出率为31%,癫痫性脑病的阳性检出率为70%,局灶性癫痫的的阳性检出率为12.5%。不同的致病基因可导致相同的癫痫综合征,相同的基因变异可导致不同的癫痫表型;正如本文所示,KCNQ2基因变异可导致多种癫痫类型,包括预后很差的癫痫性脑病或难治性癫痫、预后良好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等。

癫痫的病因包括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感染性、免疫性等因素。对癫痫孩子应积极寻找癫痫的病因,对于原因不明的癫痫特别是癫痫性脑病的孩子,建议做遗传学筛查,有助于早期确诊及判断预后,部分病例可进行相关的精准治疗。


王珏
王珏 主任医师
福建省立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