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管狭窄症科普
王建国,男,62岁,每天只要走一到段距离后,就感觉双下肢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停止走路或者稍前弯腰后症状好转,再次前走至一定距离后,又出现了上面的症状,经过休息又好转了。开始可行走一千米以上,逐渐减小,只能走几十米了,甚至只有坐下或蹲下休息才可能以缓解。这样2个月后,基本不能走路。遂入我院就诊,行MRI示:腰椎管狭窄。
一、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腰椎管的中央、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要神经受压症状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有何临床表现?
(1)间歇性跛行
病人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间歇性跛行的严重程度我们通常用跛行距离和缓解时间来判断轻重。跛行距离是从走路开始到出现疼痛时的行走距离,严重的病人走50~100米就可以出现明显的不适和疼痛。疼痛缓解时间是指出现疼痛后,经过休息疼痛缓解,从疼痛到不痛的这段时间称之为疼痛缓解时间。一般病人的缓解时间为2~5分钟。
(2)腰痛及坐骨神经痛
大多数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一般由侧隐窝狭窄症压迫神经根导致坐骨神经麻木、疼痛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等。
三、有什么检查方法?
(1)腰部过伸试验: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为过伸试验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2)MRI是目前最方便、可靠的检查手段:可显示腰段椎管情况,硬膜后方受压节段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或脱出,椎间孔狭窄,马尾有无异常等。
四、我们有什么办法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轻型及早期病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
(1)非手术治疗
①腹肌锻炼;②腰部保护;③对症处理:理疗推拿按摩、药物外敷等。
急性椎管狭窄症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腰部理疗,按摩等有助于水肿消退。而慢性椎管狭窄症者,可联系腹肌,使腰椎管生理前凸骨盆倾斜得到暂时减轻,从而缓解症状,此仅对早期病例有效。注意:对于单独椎管狭窄症者,牵引无效果。
(2)手术治疗
大部分椎管狭窄均需手术治疗才能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症状;对于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及伴有腰椎侧凸或后凸者,已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减压的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②对于需要“减压+固定”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而融合技术可以选用横突间后外侧融合技术、椎板间后侧融合技术、椎间融合技术等。
本文是张正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