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儿童自发性纵隔积气?
自发性纵隔积气(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 SPM)在儿童中不常见。其发病通常与哮喘有关。与自发性气胸相似,SPM主要累及体型高瘦的青春期男性。定义纵隔积气也称为纵隔气肿,是指纵隔中有空气或其他气体。纵隔积气可分为自发性(SPM)或创伤性。创伤性纵隔积气的原因包括胸部钝挫伤或穿透性损伤,或医源性损伤(如胸部手术引起的损伤)。机械通气是气压伤和纵隔积气的常见原因。通常认为机械通气引起的纵隔积气是一种创伤性纵隔积气,而非SPM。SPM在新生儿中尤为常见。在某医疗机构中,6年间有9例新生儿确诊为纵隔积气,估计其发生率为1/1000,其中近1/3病例在确诊前接受了呼吸支持。
在新生儿期之后,婴儿后期和儿童早期为SPM的第二个发病高峰,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较高。呼吸道感染引起SPM的机制为,阻塞气道内的压力升高,或肺实质感染引起组织坏死。青春期为SPM的第三个发病高峰。高瘦的男性中发生率尤其高,这与自发性气胸一致。
发病机制:
当有小肺泡破裂,气体泄漏至周围的支气管血管鞘中时,即发生SPM。气体有时也可从上呼吸道、胸内气道或消化道中(如食管穿孔)漏出,导致纵隔积气。
因为纵隔内的平均负压总是低于肺实质内的负压,所以游离气体通常沿着血管鞘向中心移动,呼吸的泵作用也有助于气体移动。气体向肺门渗透并扩散进入纵隔,或通过松弛的纵隔筋膜扩散至胸部、上肢及颈部的皮下组织。
并发症:
大多数情况下,气体会流入皮下组织,避免了纵隔内压力升高。但偶有气体泄漏至心包腔,引起心包积气。极少情况下,纵隔腔内压力升高,引起气胸或压迫胸腔内邻近结构(张力性纵隔积气或张力性心包积气)。这些并发症可能由纵隔压力突然升高诱发。已报道的张力性纵隔积气病例不到20例,大多数在接受机械通气时出现大量纵隔积气,伴或不伴胸部创伤。据报道,张力性心包积气最常发生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中。气体也可能泄漏至椎管中,这种现象称为椎管积气,可能伴有相关的神经系统体征(通常较轻且为自限性)。
易感因素:
大多数SPM病例都存在易感因素或诱因。在大多数病例系列研究中,最常见的诱因为哮喘急性发作(占20%-30%),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10%-20%)。不太常见的原因包括Valsalva动作(常与剧烈体育运动、咳嗽或药物导致的剧烈活动有关)、呕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食管破裂、窒息或吸入异物、吸入派对气球中的氦气、麻疹、拔牙和气压伤(飞行或水肺潜水)。在一些病例系列研究中,吸入违禁药品是常见的诱因。
临床表现:
胸痛、呼吸困难、咳嗽、颈痛、吞咽痛、吞咽困难。
体征:
多达30%的单纯性SPM患者的体格检查正常。
提示纵隔积气的体征包括:
皮下气肿(30%-90%的患者)–通常见于颈部或心前区,对诊断SPM的敏感性为中等,但特异性高。
Hamman征(12%-50%的患者)–即在心前区闻及与心跳同步的吡啪摩擦音,主要在收缩期出现,尤其是患者处于左侧卧位时,且很多情况下伴有心音遥远模糊。
呼吸困难(30%-60%的患者)–原因包括引发SPM的基础肺病(如哮喘)和胸痛,尤其是伴气胸时的胸膜炎性胸痛。但禁止测量呼气峰流速,因为可能加重SPM。可以为呼吸困难的患者行脉搏血氧测定,如果结果异常,则极有可能为易感因素,而非SPM。
治疗:
治疗SPM的治疗取决于有无并发症。
一、对于单纯性SPM:可通过镇痛、休息和避免增加肺内压的动作(Valsalva动作或用力呼气,包括肺量计检查),进行保守治疗。视情况治疗哮喘或其他基础肺病。有人用高浓度氧治疗存在中至重度症状的患者,试图增加氮气廓清。然而,如果此类患者存在基础慢性肺病或气道疾病,从而容易发生肺不张,则应慎用纯氧治疗,因为可能导致吸收性肺不张。
关于近期发生SPM的婴儿和儿童能否乘坐飞机,目前支持数据极少,无法做出具体推荐。目前尚未确定儿童出现SPM后在多长时间内乘飞机仍有复发风险,尤其是不同年龄或不同基础临床状况的儿童。风险也不确定,但在气漏痊愈后很可能较低。影像学证实SPM痊愈后大约2周,一些临床医生便允许乘坐飞机,前提是基础疾病(如哮喘)得到有效控制。该建议依据气胸患者的指南,但该指南的支持证据也非常有限。
二、复杂性纵隔积气:
气胸伴纵隔积气的治疗方法与单纯性气胸相似。
食管穿孔(Boerhaave综合征)伴继发性纵隔积气时,需要进行强化内科或外科治疗。
对于张力性纵隔积气,可进行有限的纵隔切开术,以排出纵隔积气。
SPM有时会伴发心包积气。治疗时需警惕心包填塞。
本文是张临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