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听力下降(老年性耳聋)需要戴助听器吗?
一、老年性耳聋知多少
01 定义
老年性耳聋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双耳听力对称性、渐进性下降,是一种听觉功能障碍。
老年性耳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听力障碍,老年性耳聋影响老年人与他人的沟通,更妨碍了患者对外接信息的接受,其造成的听力损失无法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恢复,目前主要以佩戴助听器手段来帮助老年性耳聋患者改善其听力损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统计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8年)显示,听力障碍人群约占总人口的5%,按照目前我国13.9亿人口计算,我国约有7000万听障人口。
二、老年性耳聋与助听器那五六事儿
老年性耳聋患者会经常出现与人交流时因听不清而导致的言语理解与沟通困难问题,特别是在吵杂的环境下如市场、商场等等问题更加明显。
老年人在交流出现问题,会导致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性格更孤僻,甚至会出现认知问题,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
老年性耳聋不佩戴助听器理论上并不会对老年人造成什么影响,所以不是非得佩戴助听器,只是佩戴助听器会更好。尽早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提高语言识别率,维持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市面上的助听器种类繁多,如果因为自己不重视助听器的作用,只觉得助听器是放大镜之类的小辅助性工具而随意购买,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大多数人平时并不会去专门了解怎么去购买助听器,只知道“我听不清了,随便去买一个吧?”
这一点就与买眼镜不同了,随着近视率的上升,大家都知道买眼镜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检查、验配。事实上,买助听器也是一样的,在购买助听器的时候,需要进行专门的检查、验配以及指导等等步骤,才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听力情况、生活环境匹配出适合个人的助听器。而且,在验配完后,还需要专业调试,如果没有经过调试或者调试不准确还会损害残存的听力能力。这就像眼镜的瞳距一样,如果没有检测准确,带上度数准确的眼镜也会眼花缭乱,甚至导致眼睛视力下降。
当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时,应该到医院或者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同时需由经过专业培训有资质的助听器验配师进行咨询及验配。
身体是自己的,好好爱惜一下自己的耳朵吧!
市场上助听器价格范围跨度大,人们一般都比较倾向于买更贵的助听器。理论上,确实是越贵的越好,顶级的助听器确实是拥有着最高的配置,处理芯片、功能都是最好的,收集信号、声音保真度、声音清晰度、降噪、自动切换功能这些功能自然都很好。
然而,贵并非适合自己。选择助听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听力损失状况、听力需求、使用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来选择。
譬如,对于手脚不灵活的独居老人来说,选择方便、容易佩戴的耳背式等助听器类型更好。
因为“眼镜越戴度数越深”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所当然的,很多老年人会担心一个问题“我戴助听器会不会越戴越聋啊?”
其实,对于工作不需要长时间用眼的戴眼镜人群来说,佩戴好合适的、经过准确验配的、质量好的眼镜视力是不会加深的。反而是那些近视了却不愿佩戴眼镜的人群视力越来越差。同样的,佩戴助听器并不会直接导致加重耳聋,而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耳朵、身体衰老和疾病这些原因才是导致耳聋加重的真凶。当然了,如果佩戴没有经过准确验配的、不合适的、质量不好的助听器确实可以加重耳聋。
所以大家不需要担心佩戴助听器会加重耳聋这个问题,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而不佩戴助听器,导致轻、中度耳聋变为重度耳聋,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些人认为“我听力下降了,又不是听不见,那就省点钱,配一个助听器就好了”。这些想法看起来确实是没毛病,但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大着呢。
双耳听力损失患者单耳选配助听器后,随着时间越久,没有戴助听器的那只耳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渐渐下降,这种现象叫迟发性听觉剥夺现象。
人本来就拥有两只耳朵,如果只使用一只耳朵,辨别方向的声源定位能力、降噪和语言理解能力自然会下降。佩戴双耳助听器还能增强双耳响度整合效应,提高听到的声音响度,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与延长助听器使用时间。
此外,还有避免迟发性听觉剥夺现象发生和避免单侧性听觉疲劳等等益处。
有些人因为不习惯戴助听器而不戴,有些人因为助听器太贵而不舍得戴,无论如何就是平时不怎么带,只在重要场合或者想听重要信息的时候才戴。
但是,佩戴助听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刚开始佩戴助听器,第一个星期每天需要在室内戴两三个小时,一周或两周后逐渐增加佩戴时间并且可以尝试到安静的室外佩戴,一个月后可以每天佩戴助听器八、九个小时出入公共场合。
一开始与人交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语句,随着时间的延长与经验的累积,可以提高对声音的敏锐程度和理解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较少时间佩戴助听器不好,一天二十四佩戴助听器也不好,特别是睡觉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佩戴助听器可能会引起因长时间佩戴而耳痛,因睡觉姿势损而坏助听器,因杂音而影响睡眠质量等等问题。
看完本篇文章,
希望大家对老年性耳聋与助听器
的那些事儿有更深的理解!
编辑:许可、麦小高
图片:百度图片库,侵权删
审核:杨海弟教授
本文是杨海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