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玉良
副主任医师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科
每日一药——芦根
1503人已读
中药芦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芦苇叶抱茎而生,花似茅,细白作穗,深秋时在河边有“潇湘一片芦花秋,雪浪银涛无尽头”的景况。在《本草纲目》中,称初生的芦苇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结实为“苇”。
芦苇以其根茎入药,称之为“芦根”。味甘性寒,芦根中空可理肺气,入肺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可治疗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等证。芦根亦入胃经止呕,可治疗胃热呕哕,《唐本草》载芦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称良”。芦根还有利尿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等证。
芦苇古时称之为“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流传千年的名句,有人赞其“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诗中以茂盛的芦苇起兴,表达对恋人的思念。蒹葭,作为东方人古老的爱情信物,与现今的玫瑰百合相比,少了一份妖娆和鲜艳,却多了些许清单与素雅。
芦苇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多应用。《汉书》记载古人常在门楣悬挂苇索以镇宅,以芦苇驱鬼辟邪。《礼记》“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的记载,可看出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有织苇为席而居的习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