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会有阻生智齿?
为什么会有阻生智齿
关于智齿阻生原因有众多解释,但都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颌骨发育退化为主要原因。如果颌骨没有足够的生长发育,则不能为全部牙齿正常萌出提供足够间隙,最后萌出的智齿将发生阻生或错位。各种阻生原因可归纳如下:
1,颌骨退化
许多学者调查研究证明,颌骨退化与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即现代文明水平越高,颌骨越退化。致牙齿错𬌗与阻生机会越多。在灵长目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发育不断增大,颌骨的发育逐渐减小,而颌骨的减小比牙齿的减小更快,因此导致现代许多人出现牙齿错颌和阻生。
从人类进化来看,原始人类(例如10~15万年以前的海德堡人、中国猿人、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无阻生齿可见,现代人类却出现了阻生齿,并有逐渐增多趋势,尤以近代人更为突出。现代生活的现代人类与原始人类和过原始生活的现代人类比较,颌骨有了明显退化:下颌支与颌弓的长、宽、高均有减小,其中以下颌支宽度和牙槽后退最为明显。原始人类的牙槽前方远远超过下颌前下缘,经过长期演化牙槽明显退缩后而形成了颏部(为人类特征之一)。这是因为牙槽骨是牙齿的直接支持者,受牙齿功能减退的影响最直接,故其退化最多。
咀嚼器官的退化是不平衡的,其退化大小依次为咀嚼肌、颌骨和牙齿,故牙齿的退化不如颌骨和牙槽骨明显。例如:海德堡人三个磨牙的总宽度为3.65cm,近代欧美人为3.26cm;海德堡人的下颌支宽度为5.2cm,现代人为3.1~3.2cm。因此可认为,颌骨、牙槽骨与牙之间退化的不平衡,是阻生齿发生的根本原因。随着颌骨退化,牙齿的数目也在减少。根据哺乳动物的演化规律,人类本来有44个牙齿,即上下颌的左右各有3个切牙、1个尖牙、4个前磨牙、3个磨牙。但以后随着人类进化,第三切牙和第三、四前磨牙已经丧失,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逐渐丧失的第二切牙和第三磨牙。
颌骨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文明发展使食物日益精细,无需进行费力的咀嚼,从而使咀嚼功能减退。这一退化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①当原始人类的手具有握持武器和工具能力后,大的犬齿(尖牙)减小;②火的发现及熟食后,咀嚼功能减弱;③近代文明的发展,食物更加精细,咀嚼功能进一步减弱,使牙齿错颌及阻生齿机会更多。
下颌智齿阻生原因,除下颌骨长度发育不足致缺少足够萌出间隙,一些人还认为与下颌骨的向下增长趋势、下颌角大小变化等因素有关。Berry(1976)根据2000年来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人面部有逐渐变长趋势。Bjork(1957)认为下颌智齿阻生有四个骨骼影响因素:①髁突的垂直生长导致下颌支前缘逐渐吸收减少;②下颌长度(颏点至髁突的距离)生长不足;③下颌牙齿向远中萌出倾向;④下颌角变小。Richardson(1974)观察下颌角锐者下颌阻生智齿多。
许多学者测量观察过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第二磨牙后至下颌小舌前上缘间距离)大小与下颌智齿阻生的关系。均认为有下颌阻生智齿者,此间隙明显减小。Bjork检查了243例患者,有90%此间隙明显减小
2,磨耗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人牙齿缺少磨耗与牙齿的阻生和错颌有一定关系。原始人类的牙齿均有高度磨耗,除后牙𬌗面与前牙切端有磨耗外,牙齿邻面亦有磨耗。Begg测量澳洲土著人下牙弓的长度,由于邻牙间磨耗,较原来长度减少了14.7mm,故智齿有充足的空间可以萌出,避免了埋伏、阻生、错位,并且可以避免发生前牙拥挤。他认为这是由于牙齿的高度和近远中宽度不断磨耗,使后面的多数牙齿可依次向近中倾斜,从而使智齿得以正常萌出,并且在16岁(牙根形成2/3~3/4时)即可开始萌出,而现代人类因为牙齿磨耗减少,智齿萌出时间已推迟至18~25岁。
3,下颌智齿萌出时角度变化
下颌智齿时在下颌支内开始发育的,其颌面与下颌平面成一定角度(前倾角)。要获得正常萌出,必须经历一个直立运动。前倾角越小越有利于萌出。在萌出早期前倾角度在10°以下者,大多数能正常萌出。当然,不能以发育早期的下颌智齿位置(前倾角)来预测将来的牙齿能否正常萌出,因为发育早期,牙冠前倾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以后随着牙齿萌出,角度多数可以逐渐转正。
Richardson认为:下颌智齿冠部近中部分与远中部分、近中根与远中根的生长速度不总是一样的。这种生长速度的差异,可能是下颌智齿前倾角改变的决定性因素。下颌智齿正常的直立运动,似乎是由于牙冠近中部分和近中根生长速度先于或大于牙冠远中部分和近中根的生长而造成的,这时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可见到智齿有一向远中弯曲的近中根,且往往较远中根稍长。如果在萌出过程中,智齿与第二磨牙远中面抵触,或牙冠远中部分和远中根的生长超过牙冠近中部分和近中根的生长,则可能导致智齿近中阻生或水平阻生,这时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可见到比较长且向近中弯曲的远中根。如果在萌出过程中牙冠被阻止向远中运动,其近中根继续生长时,则可能出现远中阻生或垂直阻生。但关于牙齿的萌出运动,其原发因素是牙根生长引起或骨生长引起的,仍是有争议的,很可能是牙生长和骨生长共同起作用。
4,遗传及血统混杂
人类咀嚼器官退化虽为牙齿错颌和阻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遗传和血统混杂亦可能为原因之一。遗传性状的表现有三种类型:①混合的遗传性状:由于两亲特征的混合,后代形成新的与任一亲体不同的性状;②混杂的遗传性状:后代表现父体和母体两方性状的混杂;③互斥的遗传性状:后代表现为某一个亲体单独的遗传性状。错颌和阻生的形成可能有混杂遗传或互斥遗传起作用。例如:两亲的上下颌长度不协调,下一代可能出现远中或近中错颌;两亲的上下颌宽度不配合,下一代可能出现反颌或错颌;两亲之一为小颌骨,另一为大牙齿,下一代可能出现错颌和阻生牙。
根据调查高加索人和欧洲人第Ⅲ类𬌗较多,而亚洲人则这种𬌗关系较少。因此,有人推测西方国家之所以错𬌗和阻生齿较多,可能与现代西方社会中的血统混杂(异族通婚)有关。
5,病理因素
全身疾病或局部病变,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下颌智齿正常萌出。先天性异常如枕下颌综合征和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可影响下颌长度的发育,使牙齿出现错𬌗和阻生。软骨发育不全亦可影响颌骨生长,导致牙齿出现错𬌗和阻生。一些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和脑下垂体即能减退,可影响颌骨生长,使牙齿迟萌,导致牙齿错𬌗和阻生。局部感染、外伤或颞颌关节强直,可使颌骨生长紊乱而致牙列错乱和牙齿阻生。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
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