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恼人的弹响髋怎么治?
01
弹响髋概述
弹响髋是指髋关节在运动时引起髋及下肢受限,局部疼痛,可听到或感到清晰弹响或弹动的常见疾病。
普通人群发病率达5%~10%, 尤以舞者、足球运动员、健身爱好者、肥胖者多发。
弹响髋分为关节内型和关节外型,关节外型又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
02
解剖基础及损伤机制
1. 解剖基础
陈伟南等解剖成人尸体髋关节后提出髂胫束和臀大肌肌腱在大转子处结合紧密, 形成一个梭形增厚的结合部, 覆盖于大转子表面,长径 (107.17±12.39) mm, 横径 (36.85±5.88) mm, 厚度 (4.88±1.25) mm, 约是周围髂胫束厚度的3倍。
髂胫束结合部是弹响髋的好发部位, 同时也是手法、手术治疗弹响髋的主要部位。
2. 损伤机制
1)关节内型
一种原因是髋关节的髋臼后缘骨折或有关节游离体的患者,特点是活动时除了髋关节弹响还有髋关节疼痛和障碍;
另一种原因是髋关节的关节囊、圆韧带发生损伤,关节盂撕裂,软骨损伤等的关节内部的病理变化导致的弹响髋。
2)关节外型
(一)内侧型
由髂腰肌肌腱滑动于髂耻隆起(股骨头、小转子)发生,髋关节旋转时很容易受到伤害。
武术、舞蹈、足球等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频繁的内外旋的体位屈髋,容易导致内部弹响髋的发生。
(二)外侧型
髂胫束增厚在股骨大转子上反复摩擦,滑囊发生炎症反应导致症状发生。这是弹响髋最常见的原因。
03
临床诊断
1. 临床表现
髋关节在屈伸、内收外展等动作时可发出弹响声, 伴或不伴疼痛。
若继发大转子区滑囊炎时可出现疼痛, 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物, 令患者主动伸直、内收或内旋髋关节, 可摸到一条粗而紧的纤维带在大转子处滑动并发出弹响声。
2. 诊断标准
1)髋关节不适,疲劳时有酸、胀、累。
2)髋关节主动屈伸、内收、内旋等活动时,能听到或感到弹响,或有一步一弹响的症状。
3)患者股骨大粗隆处有压痛,软组织稍肿胀,患侧卧床时出现酸肿胀。
4)患侧髋关节出现弹响的同时,在股骨大粗隆部位可以看到或者触到一条滑动的粗而紧的纤维带。
3. 体征检查
Ober试验:
患者:侧卧,下方大腿呈屈曲姿势;上方膝关节屈曲90°。
检查者:握住患者的踝部做被动外展,并伸展其髋关节,使大腿与躯干呈一直线。
维持患者稳定姿势,令其髋关节做被动内收, 使其大腿沿着身体中线方向平行移动。
阳性结果:大腿在沿着身体中线方向平行移动时,并不会垂下(髋关节不能被动地内收到中线位置)。
另外
Amorin Cabrita等人在2014年提出一种方法:
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 施术者站于患者对侧, 健肢膝关节屈曲90°, 自然下垂于床边,。
检查者:左手按于患侧髂前上棘维持骨盆稳定, 右手握住患肢踝部, 膝关节保持伸直位, 髋关节屈曲15°, 内收45°。
若此时听及弹响, 则结果阳性, 提示弹响髋。
4.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关节内型可见关节内有小的钙化性阴影游离体。
超声检查:能发现滑囊炎、肌腱炎等病变, 动态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髋关节屈伸过程中髂胫束的移动, 从而帮助诊断。
04
非手术治疗
因为弹响髋首先一般是采用保守治疗,所以本文重点介绍非手术治疗。
对无症状的弹响,发作频率不高者,无须治疗。
有症状的弹响通过休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运动训练等手段治疗。
对肌肉缩短的情况,通过主动、被动的肌肉拉伸以及肌肉放松等方法来干预肌肉长度。
对肌肉活动过度出现张力增高的情况,采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放松肌肉。
物理因子治疗:
急性疼痛选择冷敷、超声波、超短波、半导体激光等。具有镇痛、改善代谢、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小结
弹响髋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出现后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治疗中针对不同的分型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6-12个月基本可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而不发生弹响。
症状改善后,仍然需要做好日常维持髋关节活动及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改变运动模式,在运动前后注意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牵伸以防止复发。
肌肉触发点治疗弹响髋
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紊乱导致弹响髋比例较高,主要涉及的肌肉包括髂腰肌、臀中小肌、臀大肌、阔筋膜张肌,可以通过针刺治疗恢复肌肉正常功能 ,达到治疗弹响髋的目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