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白质变性
脑白质变性不是一种疾病,是脑白质病变的病理学名词,也是影像学的诊断名词。近年来,发生率越来越高,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广泛,早期无明显的异常,随着病情发展,症状进行性加重,后期发展为精神障碍,语言含糊,运动迟缓,二便失禁,常常被误诊断为脑梗死,多发性脑梗塞,血管性痴呆。为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将脑白质变性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简单介绍如下。
一、构成
脑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细胞组成,神经元大约14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1400亿个,是神经元的10倍,两种细胞的胞体分布在大脑组织的表面,呈灰色,称为脑灰质,也称为大脑皮层,平均厚度在2-3毫米,其轴突位大脑皮质下和大脑中心部分,呈白色,称为脑白质。这样就把大脑组织分为脑灰质和脑白质两部分,脑灰质是神经细胞胞体的聚集区,脑白质是神经细胞的轴突(也称为神经纤维)聚集区。
二、发病病因
1、自身免疫紊乱:如多发发性硬化,同心圆硬化、视神经脊髓炎。
2、放射治疗:放射性脑病。
3、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
4、化疗:化疗性脑病
5、药物中毒:海洛因、甲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环境毒素。
6、脑供血不足:临床上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脑梗塞、脑萎缩。
7、感染因素:多发性硬化是最常见的白质病变,而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怀疑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是猴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阮病毒引起的。
8、遗传因素:欧美白人多发性硬化的发病率远高于其它人种,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隐性遗传性疾病。
9、环境因素:多发性硬化在寒温带多见,热带较少。
三、发生机理
1、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提示有炎性机制参与。
2、小血管迂曲,密度降低提示缺血机制参与。
四、病理
1、脑白质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由轴索、髓鞘构成,脑白质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典型反应是髓鞘变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脱髓鞘和轴突损伤,华勒变性(皮层神经元缺失致轴突轴索及髓鞘变性、崩解和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现象)
2、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减少。
3、脑白质主要由穿支动脉供血,几乎没有侧枝循环,这种结构决定了白质极易受缺血的影响,白质病变区的小动脉纡曲,数量减少。
五、脑白质病变的分类
1、根据发病原因
(1)原发性: 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为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如多发发性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脑白质营养不良。
(2)继发性:感染、中毒、外伤引发的属于继发性脑白质病。
2、根据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1)先天性: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2)后天性:又称为获得性,如视神经脊髓炎、同心圆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动脉硬化性皮质下脑病。
3、根据髓鞘形成
(1)髓鞘先天发育不良:如肾上腺脑白质发育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2)髓鞘后天破坏: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同心圆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六、临床表现
脑白质病变的表现复杂,即有全脑症状,又有局灶症状。主要表现为大脑功能的全面减退,进行性加重。主要是精神、情绪、记忆、运动方面的改变。早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晚期出现痴呆、木僵和昏迷状态。
七、检查
1、脑脊液检查:免疫性脑白质病变细胞数和蛋白增高,寡克隆带阳性及髓鞘碱性蛋白增高。遗传性脑白质病脑脊液正常。
2、电生理:脑干诱发电位、脑电图可出现异常。
3、头颅CT和MRI:MRI敏感性高于CT,可早期发现脑白质病变。
八、诊断
1、临床表现为全面脑功能减退,进行性加重。
2、精神状态检查:精神量表检查异常。
3、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异常。
九、治疗
1、免疫性脑白质病变可采用皮质激素、干扰素、硫唑嘌呤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2、对获得性脑白质病变对因治疗为主。
3、对遗传性脑白质病变目前还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
十、预后
免疫性脑白质病变经治疗大部分可以缓解,对获得性脑白质病变就对因治疗有一定疗效,而遗传性脑白质病变预后差,死亡率高。
附: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
Fazekas量表(0~6分)将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分开评分。两部分的分数相加计算总分。脑室旁高信号评分:0分-无病变;1分-帽状或者铅笔样薄层病变;2分-病变呈光滑的晕圈;3分-不规则的脑室旁高信号,延伸到深部白质。深部白质信号:0分-无病变;1分-点状病变;2分-病变开始融合;3分-病变大面积融合。
本文是周联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