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素性玫瑰疹
一个特殊皮肤病例-色素性玫瑰疹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刘波
近期门诊时来了一例特殊的皮肤病人,患者男性,年龄26岁,躯干部无诱因出现多个褐色斑疹,大小不等,斑疹呈绿豆至蚕豆大小,部分有少量鳞屑,下肢有少量类似斑疹,皮疹不融合,自觉轻度瘙痒不适,病程4月余,初诊考虑玫瑰糠疹,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和他克莫司软膏。患者1月后再次复诊,诉皮疹消退不明显,追问病史,患者曾与去年年底在武汉同济医院皮肤科也按照玫瑰糠疹治疗,无明显效果,并曾行梅毒血清检查为阴性。
取躯干部褐色斑疹进行组织活检,病理切片报告:表皮角化过度,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及间质内少许淋巴组织样细胞、游离色素及嗜色素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结合临床。
结合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回忆起曾在《皮肤病与性病》杂志中同时刊登两篇病案报道来自江苏省宜兴市谈君林医师的《色素性玫瑰疹1例》和来自云南省文山州的郭萍医师的《色素性玫瑰糠疹1例》,主编特意把两篇文章同时放在一个版面上刊登可能就是想论证一下色素性玫瑰疹是否和玫瑰糠疹为同一个病种。
玫瑰糠疹是皮肤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它的产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病程往往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可能6-8周左右自愈,它的皮疹形态非常有特征性玫瑰色的淡红色斑疹,可能有母斑,皮疹呈椭圆形,上面有少量鳞屑附着,斑疹的长轴往往和肋骨或者皮纹平行,这也是我们临床判断玫瑰糠疹的一个重要指标。病理上玫瑰糠疹没有特异性,表现为皮炎组织病理征像。
查阅资料,1944年日本速水最早报道该病,病因不明,好发于青春期后青年,躯干部、四肢近端有无数散在粟粒至蚕豆大小淡褐色到黑褐色色素沉着斑,发布与皮纹走向一致,初起玫瑰色红斑,10日后变为淡褐色,最终为黑褐色,多年不消退。病理变化:基层液化,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载黑素细胞较多。
通过文献学习该患者应该诊断:色素性玫瑰疹。
讨论:
色素性玫瑰疹目前看应该还是一个独立的病种,从早期病征来看极其容易诊断玫瑰糠疹!查阅多篇有关色素性玫瑰疹的文献,报道者都会指出患者的病理切片中有基底细胞有液化(或者基底细胞水肿)表现。也是这个特殊的病理描述结合临床考虑色素性玫瑰疹。因该病良性转归,无需过度治疗。
本文是刘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