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朱思莹 三甲
朱思莹 主治医师
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科

什么是结肠癌的癌前疾病?如何预防和筛查?

2693人已读

1. 癌前疾病的定义?

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发生癌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或者患某些疾病时有较多的机会发生癌变。


2. 结肠癌的癌前疾病有哪些?

(1)结肠腺瘤:是结肠癌最密切相关的癌前疾病,是结肠黏膜腺体发生的真性肿瘤,也称为腺瘤性息肉。腺瘤发生癌变的危险随着腺瘤的大小,绒毛状特征,异型增生的程度,患者年龄及位于左半结肠而增加。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绒毛管状腺瘤次之,管状腺瘤最低。

(2)家族遗传性综合症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又称Lynch综合症,是一种具有高度结肠癌危险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肿瘤。HNPCC发生结肠癌的平均年龄为45岁,基因携带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为8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息肉属于腺瘤,多发生于远端结肠,癌变的危险性很高。发生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突变率为88%,多数在35岁发生癌变,其癌变概率与息肉发现时间、年龄、息肉数量及体积相关。

Peutz-Jeghers综合症(P-J综合症)和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都属于非肿瘤性息肉病,病理特征主要是错构瘤。P-J综合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部分合并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的癌变率为13.8%,发生癌变平均年龄为39.2岁。

(3)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UC)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黏膜的异型增生和癌变。UC癌变的发生率与病程有关,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结肠镜和活检是本病最好的监测和随访方法,关注病理有无隐窝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克罗恩病(CD)随着病程延长,也可发生癌变。小肠 CD 炎症部位可能并发癌肿,应重点监测小肠,而结肠 CD 癌变危险性与 UC 相近,监测方法相同。


3. 如何预防癌前病变发生?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疾病,环境因素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生活习惯尤为重要。控制体重、戒烟、粗纤维饮食、少吃红肉等是有益的,服用阿司匹林、叶酸、钙等是否获益目前仍有学术争议。近年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影响和预防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


4. 哪些人需要进行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筛查?

国内通常选择50岁作为筛查的起始年龄,确立一般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一条者视为高风险人群: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一条者。


5. 如何进行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筛查?

初筛针对全体目标人群推荐使用基于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粪便潜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一或联合使用。初筛确立的高风险人群进一步行全结肠镜检查,并个体化配合使用色素内镜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检查,疑有问题处应予以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针对无异常者筛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0年,对于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建议40岁开始筛查,以后每5年1次。建议以往有肠道低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如果第一次复查未见异常以后可延长随访时间间隔至5-10年。建议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1年内复查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肠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前3年内每3-6个月复查1次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1次肠镜。建议炎症性肠病患者在症状出现以后8-10年开始筛查。

补充两个定义:

低风险腺瘤是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1-2个管状腺瘤,直径均小于10mm。

高风险腺瘤是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3个及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直径大于10mm,或有1/3绒毛结构以上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mmexport1593751749273.png



朱思莹
朱思莹 主治医师
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