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健全基层转诊体系,改善胎盘植入性疾病母儿围产期结局
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PAS)涵盖不同程度的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异常植入子宫肌层,由浅到深,甚至可达子宫外临近的盆腔组织。伴随剖宫产率攀升,PAS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高趋势。胎盘的异常植入使得分娩时胎盘难以顺利剥离,会出现一系列围生期急危重症,造成子宫破裂、早产,临床手术处理中出现瞬时大量出血、临近脏器损伤,术中需要采用子宫切除术时,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既往报道因PAS致孕产妇死亡率达7%。通过严密术前检测和充分手术预案,多个学科密切合作,采取术前介入等方式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做到改善预后,确保母儿安全。因此,如何更好应对管理PAS,成为国内外围产领域临床、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01、国际指南关于转诊问题的更新及建议
自2018年底,多个国际组织提出相关指南建议,包括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美国母胎医学学会(Society of American Maternal-Fetal Medicine,SMFM)、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国际胎盘植入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bnormally Invasive Placenta ,IS-AIP)等,共同为PAS努力寻求合理化、标准化的临床解决方案。针对美国全国范围内医疗资源条件存在差异的现状,为进一步改善母儿结局,ACOG建议标化“高危分级保健体系”,PAS作为严重产科并发症,要求诊疗中心确保其“多学科医护团队具备足够资质,备血等配置完善”。
一项纳入13篇研究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AS孕妇分娩前预先诊断结局对比分娩过程中诊断,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因此能否做到及时地分娩前诊断,适时转诊至PAS管理经验丰富、由多学科组成的上级医院,术前充分预案是是改善围产期母儿结局的关键因素,母儿结局包括改善早产儿结局、减少围生期出血量、减少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缩短住院时间等。
02、提前充分评估并准确诊断胎盘植入性疾病
各大学会指南均充分肯定分娩前超声评估的价值。PAS公认的中晚孕期超声指标包括:①胎盘后间隙,即胎盘床下子宫肌层内不规则低回声界面消失;②大量胎盘陷窝,彩色或黑白超声下均可见湍流;③膀胱壁连续中断,即位于子宫浆膜与膀胱腔之间,高回声表现的膀胱壁部消失或中断;④子宫膀胱血管增多,彩色多普勒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和膀胱后壁之间呈现大量彩色信号,包括血管自胎盘延伸穿过肌层穿透浆膜到达膀胱甚至其他组织,常相对肌层垂直走行;⑤子宫旁组织血流丰富。针对这些指标,通过回顾性研究,国内外学者选取不同指标,提出多种PAS超声预测评价体系,已知前置胎盘容易合并PAS。国际上提出采用超声四级评估体系(PAS0-3型)能很好地关联预测手术并发症、胎盘植入情况及临床PAS分型:①PAS1,伴有至少2个胎盘陷窝,胎盘后间隙消失以及膀胱壁中断;②PAS2在PAS1基础上增加子宫膀胱血流增多征象;③PAS3在PAS1或2基础上包含子宫下段血管延伸至宫旁区域征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全国20家多中心对2000余例PAS病例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提出结合母体高危因素的临床信息(剖宫产次数、流产史)与超声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通过单中心验证,对胎盘穿透的预测曲线下面积达0.96 (95%CI, 0.91~1.00, P<0.001),严重产后出血达0.76 (95%CI, 0.62~0.91, P=0.005) ,子宫切除达 0.98 (95%CI, 0.93~1.000, P=0.023)。由于现有不同研究对不同类型PAS诊断、预后等结局预测效率不一,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设计进一步证实。特别是“标准化评估”能够准确客观评价不同指标的预测价值,同时有利于整合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方式入组的病例。学者提出,应充分利用现有产前保健体系的影像学筛查,对非传统意义的高危人群,给予及时充分地影像学评估。而MRI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确认,特别是考虑到成本及普及性,目前还仅限于相对超声盲区的补充,或辅助用于评估穿透性植入的侵及范围。
03、患者-医院-院际间转会诊体系的建立
PAS高危孕妇及时转诊过程涵盖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转会诊网络。有学者提出利用微信功能,采用“线上对线下警示网络体系”有利于医院对于高危孕妇入院前的预案及准备,从而缩短收住院时间;“线上对线下警示网络体系”还能够降低产妇子宫切除的比例。建立不同级别医院转会诊体系同样至关重要,转会诊中心明确配置有经验人员,保障多学科合作顺畅,同时尽量避免对患者过度诊断及干预。从早期评估的影像学标准化监测,医患间知情沟通,针对病情变化调整医疗管理方案,到分娩前的最终评估及必要的辅助干预,有赖于短/长期的培训、人员梯队建设及长期的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新闻速递 NEWS: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2019年11月2日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科技大会暨“第三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颁奖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妇幼健康科技奖”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备案同意设立的,我国妇幼健康领域的最高科技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中优秀项目有望被推荐参选国家科技奖的角逐。此次颁奖大会由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旨在表彰和鼓励为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项目团体。本届妇幼健康科技奖主要涉及妇女健康、围产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生殖健康、中医药等研究领域,共评选出科技成果奖62项,其中一等奖17项。

此次大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杨慧霞主任领衔的项目“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孕产妇预后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获得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殊荣。该项目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临床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评估和管理问题,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结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意义重大。

杨慧霞主任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诊治围产疾病的第一线,带领团队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深入科学研究,致力于攻克严重影响母儿健康的多种疾病的事业中。杨主任及其团队的工作得到了业界和相关领导的一直认可。据悉,此次为杨慧霞主任团队第三次获得“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的殊荣。2015年,杨主任团队的项目“创建妊娠合并糖尿病综合干预策略-推动中国妇幼健康”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杨主任带领团队进行的“妊娠合并代谢综合征综合管理模式的创建”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图文提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马京梅,杨慧霞.建立健全基层转诊体系,改善胎盘植入性疾病母儿围生期结局[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11):1269-1272.
本文是杨慧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