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分辨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 (脑梗死)与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都是脑血管疾病,二者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言语不利,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但是,出血与缺血二者在治疗上却有明显的不同,故在发病早期如能做出初步的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及时确定两种疾病之间不同的症状,才能够根据疾病的不同,有效的进行抢救护理措施之后,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救治。
1.发病机制不同:脑梗死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流受阻,以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病。多于60%患有出血性中风的人在一年内死去,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伤残得往往更为严重。
2.起病方式不同: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时血压可以正常或轻微的升高,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常保持清晰,患者多有头痛,头晕,肢体的麻木,感觉异常,口角歪斜等情况,有时候也会发生癫痫、肢体抽搐等问题。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
3.CT为鉴别标准:有的病人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仅靠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此时则需要做椎穿刺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检查,头颅的CT检查是区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金标准。
4.治疗方法不同:在发病早期,缺血性中风可以通过溶栓剂 (如蚓激酶等) 、脑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或支架等手术恢复血液向受影响区域的流动,达到缓解或治愈的目的。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就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脑出血病人需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只需要观察和等待出血的自发停止,最好就地救治,以防止出血加重,酌用降压药物、化瘀止血剂,或偶尔能通过手术或其他程序来治疗。
重要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抑郁症、脑白质病、帕金森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内伤杂病及颅内肿瘤术后等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门诊挂号请参考本网站《黄世敬医生就医》。
本文是黄世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