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认识DMD
认识DMD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简称DMD),因法国医生Duchenne而命名,是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之一。由于最初表现下肢和腰部肌肉无力,伴随着腓肠肌(小腿肚)肥大,又叫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DMD患儿一般3-4岁开始走路姿势、10-12岁起逐渐丧失行走能力、20-30岁间死于心肺功能衰竭,根据发病率每3500~5000个新生男婴中就会有一个患者,而全球每年新诊断的DMD患儿高达20000名。
DM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1986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DMD的致病原因,指出它是人类所有疾病中最大最复杂的基因,dystrophin基因的缺陷所导致。由于这个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DMD绝大多数仅发生于男孩(男孩染色体核型为46,XY),而女孩因为另一个染色体上的DMD基因仍能发挥作用,往往不发病(女孩染色体为46,XX),仅在少数特殊情况下可表现为女性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DMD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不仅DMD一种,还包括其他三种表型:相对较轻的BMD(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中间程度的IMD(Intermediate muscular dystrophy),以及肌肉无力症状相对较轻而心脏受累明显的心肌病。
图左:人类正常肌肉组织为蜂窝状,每个肌细胞呈现多角形,排列整齐,图中的红线即是用特殊方法勾勒出的存在于肌膜上的正常dystrophin蛋白。图中:DMD患者蛋白完全缺失。图右:BMD患者则残留少数蛋白。(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心)
如何发现DMD?
上图为DMD患儿最常见的Gower征,但需注意非DMD特有。
DMD患儿的7个早期表现
走得晚,易摔跤
如18月或更晚才会独走,容易摇晃,跌倒。
起不来,躺不倒
坐位或卧位起来费劲,往往需要翻转身体,用手支撑膝盖,慢慢起来(Gower征)。躺下时无法用腿的力量直接躺倒,也需要翻身后慢慢躺下。
跑不快,跳不高
下肢力量的减弱导致他们跑步慢,跳得不高,和同龄孩子一起运动或游戏时跟不上。
走路怪,像鸭子
孩子会独走以后,家长可能会发现走路摇摆(鸭步),或者掂着脚尖走路。
小腿粗,硬梆梆
由于肌肉的变性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小腿肚子肥大,摸上去发硬(但肌肉却是缺乏力量的,故称假性肥大)。
肌肉痛,老抽筋
由于肌肉无力,部分孩子会感觉肌肉疼痛,僵硬,或者抽筋(运动后更明显)。
学习差,脾气犟
1/3的DMD孩子存在学习障碍,同时可能伴随性格乖戾,不听话等行为问题。
如何诊断DMD?
Birnkrant DJ, Bushby K, Bann CM, Apkon SD, Blackwell A, Brumbaugh D,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art 1: diagnosis, and neuromuscular, rehabilitation, endocrine, and gastrointestinal an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 2018;17(3):251-267.
如何治疗DMD?
基因治疗的唯一的根治办法,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或临床试验阶段。
DMD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主要包括:
1)每日小剂量激素口服(4岁起,0.75mg/kg/天),同时服用护胃药、维生素D、钙片等,监测副反应。
2)激素有助于保留肌肉的力量和功能,延缓脊柱侧弯,延长走路的时间,而非治愈疾病!
3)定期心肺功能的监护(6岁起,每年至少1次),必要时心内科进行心脏保护干预,呼吸科辅助通气
4)康复护理干预治疗
5)骨科的畸形矫正处理
6)营养科饮食指导和体重管理
7)家庭关爱及社会的心理支持
遗传相关的问题
DMD患儿的突变基因可能来自母亲,也可能自身突变导致。
DMD患儿一般无法生育,但BMD患儿生育后的儿子均不发病,女儿均携带该突变位点。
携带突变的女性(包括患儿母亲和同胞姐妹,以及携带突变的姨母等),生育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她们如果生女儿一半的几率是携带者,生儿子一半的几率会发病。建议咨询有产前诊断资质的中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有效预防DMD/BMD家庭中再次生育出患病的孩子。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DMD专病管理和团队
我院神经内科设立了国内首个儿科肌病门诊和肌营养不良门诊(每周一下午和周五下午),以及神经肌肉病理分子诊断实验室。
我院特别设置了DMD患儿的多学科门诊(MDT门诊,每月1次,预约电话:021-64932953),来自神经、康复、心内、重症、营养、骨科等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为DMD患儿联合坐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院肌病团队承担并正在开展包括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内的多个DMD相关的临床研究。
本文是胡超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