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了解反流性食管炎么?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得一种类型,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什么是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下括约肌(LES)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该处静息压为15~30mmHg,构成一个压力屏障,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正常人腹内压增加能通过迷走神经而引起LES收缩反射,使LES压成倍增加以防胃食管反流(GER)。当LES压过低和腹内压增加时不能引起有力的LES收缩反应时,可导致胃食管反流(GER)。

常见病因是什么?
1.抗反流功能下降
某些药物和食物可影响LES功能,诱发GER。常见药物:胆碱能和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药、α-肾上腺素能拮抗药、多巴胺、安定、钙受体拮抗剂、吗啡等;常见食物:脂肪、酒精、咖啡因和吸烟等。一些特殊生理期的血浆黄体酮水平增高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如妊娠期、口服含黄体酮避孕药期和月经周期后期。当胃食管交界处结构改变时,如食管裂孔疝,引起抗反流功能下降,引起反流性食管炎。50%以上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
食管的清除能力包括推进性蠕动(最重要),唾液中和,食管的重力。当食管清除能力降低时,食管无法及时清除反流物,导致反流物持续损伤食管黏膜,造成炎症。夜间睡眠时唾液分泌几乎停止,食管继发性蠕动也很少发生,夜间的食管清除能力明显延迟,因此,很多胃食管反流症状在夜间更严重。
3.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减弱
当食管黏膜受损时,防御屏障功能减弱,即使在正常反流情况下也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当胃内容物排空延迟时,可增加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的机会。当幽门括约肌张力和LES压同时低下时,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液中的胆酸、胰液和溶血性卵磷脂等都可以同时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
5.其他因素
婴儿,肥胖,妊娠呕吐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及贲门部肿瘤,幽门梗阻,硬皮病,糖尿病,腹水等也常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常见症状是什么呢?
1. 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向颈部放射的烧灼感,通常在餐后1小时,平卧,弯腰或腹部压力增高(咳嗽,排便,妊娠等)时明显,部分表现为夜间加重。
反流是胃内容物不费力的向咽部或口腔涌入,没有恶心,干呕等,通常在饱餐后,或夜间明显。如果反流物是酸味,属于反酸。
2. 不典型症状可表现为上腹疼痛、胸痛、上腹不适、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做什么检查确诊呢?
1. 胃镜检查:可以确诊反流性食管炎,还可以评估其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同时可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如食管癌、胃癌等。
2. 食管24小时PH监测和阻抗测定:监测胃部昼夜反流情况。
3. 食管测压:可以诊断食管裂孔疝,排除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等。
4.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可以发现中重度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等。
5. 核素检查:用同位素标记液体观察平卧位及腹部加压时,观察有无过多的胃食管反流现象。
6. 食管滴酸试验:患者取坐位,插鼻胃管并固定于距门齿30-35cm处,先滴入生理盐水5-10ml,共15分钟,若无不适,再以同法滴入0.1mol盐酸15分钟,若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灼热感为阳性。用来明确症状是否与酸敏感度有关。
如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1. 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详细内容见“反流性食管炎应该注意什么?”)
2. 药物治疗:
应用PPI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潘托拉唑等;应用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应用制酸剂中和胃酸,如铝碳酸镁等。
3.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修补疝裂孔、抗反流纠正食管狭窄。常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4. 内镜治疗:
主要包括各式内镜下缝合法,射频治疗法及内镜下注射/植入治疗。
本文是朱思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