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的成功救治VTE应急团队抢救实录
江伯反复胸闷,呼吸困难已经2个月了,因为以前有慢性支气管肺炎,在当地医院检查考虑肺炎,因为没有心脏损害(心功能检测指标正常),所以按“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但结果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症状进一步加重。所以,马上转到我们医院急诊就诊。
路途上,症状越来越明显,到我院急诊时,患者已经是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的表现,检查指标偏向“肺源性心脏病”,但不能排除急性肺栓塞可能。鉴于生命体征开始不稳定,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转入CCU监护并以急性肺栓塞(最危险的疾病)做预处理。
转入CCU后,患者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在不断调高吸氧浓度等处理下,呼吸困难却仍在加重、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心率更快,幸而血压暂稳定,请示血管外科黄楷教授后,立即予全身肝素化预处理后,积极予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而此时,检查结果报告路路红灯(危机值):
1.心衰指标进行性升高(图1);
2.血栓评分高危及指标进行性升高;
3. CT肺血管成像提示左右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大面积肺栓塞(图2A);
在溶栓过程中,虽然胸闷及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但心衰指标继续各项升高,且心脏彩超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右房右室增大;更可怕的是,患者出现右侧头痛等表现。由于血管外科设置在南院区,而患者此时转运到南院区,路途风险奇高,而且抢救急性肺栓塞的黄金时间限制为1小时。所以,在患者家属了解相关风险并表示积极配合后,黄楷教授立即深夜由南院区赶到北院区,与此同时,CCU病区同时进行患者及手术室准备。待黄楷教授赶到现场后,立即在心导管室经股静脉穿刺后将导管由股静脉,将治疗导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路径进入责任血管内,进行局部碎栓,溶栓处理。经手术,在术中,患者胸闷及呼吸困难即可得到缓解;出手术室时,低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即可以达到100%;心率恢复到100次/分以下。手术全程衔接及操作顺利,手术时间仅为30min,效果十分明显。考虑血栓可能来源于下肢,黄楷教授为江伯血栓脱落的路径中间(下腔静脉)放置了临时滤网,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再次肺栓。随后转回CCU后,因为症状缓解,生命体征正常,所以就中止了溶栓,转抗凝等治疗。江伯在第二天,胸部的所有症状已全部消失,但仍有些许头痛,复查脑CT提示脑梗塞,复查心脏彩超:增大的心脏已经基本恢复,肺动脉压力由重度转为接近正常(见图3B);转回南院普通病房后,复查CTA提示肺内血栓较前减少(图2B)。因为血管留置了滤网,江伯在第二天即可以下床正常活动。在第三天一早复查了相关的指标(图1)都提示有所缓解后,江伯即办理了出院。
肺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原因,也是肿瘤患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但是它相对于“中风”,“心梗”,更难发现及诊断,所以治疗难度更大。由于外周静脉的血栓最终的去向都是肺部,所以,血管外科将外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由于近年来社会老龄化加重,肿瘤患者也日益增加,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致死致残率也在逐年增加,这大大增加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负担,因此,医院内VTE防控体系建设质量成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国内首批倡导医院内VTE防控体系建设的大型医疗中心。在VTE体系的指导下,我院成立了反应最迅速且高效专业的VTE救治应急团队。本次抢救,在医院VTE防控体系规章制度的“指挥”下,各个相关科室都作出了迅速反应,使得患者能在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从而避免了肺部及患肢的伤残,挽回了生命。
针对这例患者的救治,黄楷教授说道,我们孙逸仙VTE防治体系出生至今,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静脉血栓防治经验,不但能及时判断及时处理,而且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在抢救的紧急状态下,仍能制定出保障患者安全的救治措施,从而使患者在成功救治的同时,也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所以,按救治程序,本例患者得到诊断后,仍在黄金时间窗内,本来可以通过外周静脉溶栓即可以得到救治,但是患者有高龄,高血压,又在救治过程出现头痛等高危出血因素,所以选择了手术溶栓并放置了滤网。待患者心衰降级后,我们又及时终止了溶栓,转而进行了抗凝治疗。因此,患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由此证明,我们整个救治过程,极好地把握了“度”。这体现了我们VTE防控体系对于“高危肺栓”风险评估及相应处理措施的高效反应。
然而,对于VTE的血管外科治疗,目前仍未有结束。目前患者已经进行了规范的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处理,并且预约了下次返院复查的时间。下一期的治疗,重点在于求因治疗(找到血栓的源头以防止再次发生),抗凝药物调整,取网,指导康复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静脉曲张)及慢性肺动脉高压)。这就是我院VTE全程管理的特色诊疗模式,也是一种精准治疗精神的体现。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是黄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