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高发病--儿童骨折的初步处理与预防
暑假开始了,“万兽出笼”,公园、广场、小区花园、商场、体育馆,突然变得热闹非凡,到处充满了欢呼雀跃的小朋友们,在享受暑假的快乐时,安全也同样重要。由于暑假期间孩子室外活动增加,加上夏天往往天气晴好适宜外出,孩子受伤导致骨折的发生几率也大大增加,根据统计,暑假里因骨折的入院手术的月平均病例较暑假外时间增加了19.4%(2019年数据),如果把门诊病例也纳入统计,数据会更高。因此暑假是儿童骨折的高发期。
那么为什么暑假易发儿童骨折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暑假期间孩子室外运动增加,还包括作业量减少、玩耍时间增多,独自活动时间增加,夏季雨天地面湿滑、夏季衣物单薄等。
暑假期间发生骨折的受伤原因都是那些呢?
根据住院患儿的资料,发生骨折的原因主要包括:车祸伤、高空坠落伤、运动损伤、高处跌落,撞伤、平地摔伤、游乐设施损伤、健身设施损伤、门夹伤等。车祸伤中包括泥头车、小汽车、电动自行车,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导致骨折的比例在上升;运动损伤中以滑板车、自行车、助力车、球类运动、跑步为主;高处跌落包括床、沙发、凳子、窗台、楼梯、桌子;撞伤和平地摔伤多数因小朋友间打闹、洗手间地滑导致;游乐设施主要包括滑梯、蹦蹦床、充气城堡等;健身设施损伤主要发生在公园或小区的建设场所,许多健身场所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撞伤及手部的夹伤;门夹伤是儿童手部外伤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风力较大的天气,往往导致较严重的手部损伤;
如何初步分辨外伤后是否发生了骨折呢?
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摔几跤,而真正骨折的还是在少数,那么怎么初步判断孩子受伤是否严重,是否发生了骨折呢?孩子受伤后因为疼痛往往剧烈哭闹,无法和家长充分沟通,自己又无法表述具体受伤的过程和自身的感觉,因此往往很难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骨折。不过还是有几点需要关注的地方:1.疼痛与哭闹:孩子受伤后往往哭闹,不仅是因为疼痛,还有惧怕,如果没有骨折,只是软组织损伤,往往经过一番安慰后哭闹逐渐减轻,甚至又可以继续玩耍,这种情况大多数问题不大,如果一直哭闹或一直叫痛,则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2.肿胀:骨折后往往肿胀很快出现,而且多数肿胀比较明显,范围很大(经常包括肢体一圈),甚至淤青,触碰时疼痛很明显,而单纯软组织损伤往往肿胀较轻,范围局限,触碰时疼痛较轻;3.外观:如果外观发现了明显的畸形,如弯曲,则基本可以确定骨折;4.触痛,上面也提到了,单纯软组织损伤触碰时一般疼痛较轻,而有骨折时触痛疼痛剧烈;5.关节活动,大部分的骨折,都会影响关节活动,而软组织损伤一般对关节活动影响比较小。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判断,真正的确诊还是要去专科医院。因为还有一些很 “狡猾”的儿童骨折,比如青枝骨折、隐性骨折,这类骨折发生后经常孩子没有明显的疼痛、肿胀的表现,甚至正常玩耍,只有活动受限的表现,这类骨折更加需要有经验的儿童骨科医生去进一步确诊。当然如果感觉受伤较重,打急救电话请专业人员来转运肯定更好。
怀疑骨折后如何做初步处理呢?
如果怀疑孩子发生了骨折,第一件事并不是急忙往医院跑,而是可以先做一点初步的处理,减少孩子的疼痛,减轻骨折引起的进一步的损伤。比如怀疑上肢(上臂、前臂)骨折,可能先做一个初步的固定:准备一本杂志或者比较薄的书,或者硬纸片,类似的都可以,把肘部屈曲,不用太大角度,以不加重孩子疼痛度为准,把杂志卷起放于前臂(小臂)下方,用领带、丝巾等类似的带状物从杂志下方上拉至脖子后面打结,此时上肢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可以减少骨折断端的移位,减少疼痛。如果是怀疑大腿骨折,孩子受伤的腿往往是屈髋屈膝外展的,这个位置孩子的疼痛感最轻,所以要维持这个体位。找一个硬板,放在孩子身下,用硬板把孩子抬起来;如果板子太小,就主要放在屁股和大腿下面,大孩子的话一个家长抱着上半身,另一个或两个家长抬起硬板,小孩子的话一个人连同硬纸板一起抱起;如果没有硬板,则一个人抱孩子,另一人帮忙托住屁股和受伤的腿,尽量保持受伤腿的本来的体位。如果是怀疑小腿骨折,可以像上肢骨折一样,准备一本杂志或硬纸片,卷起放于小腿下方,丝巾或领带松松的打个结,一个人抱孩子,一个人托住受伤的小腿就可以了。
如何预防骨折?
其实只要有运动,就会有意外,只要有意外,就可能会有骨折,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骨折就不让孩子运动,正常的运动对于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减少骨折发生呢?1.加强安全教育,特别是对于危险行为的认知以及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2.避免年龄过小的儿童参与激烈的对抗性的运动;3.易受伤的运动做好个人防护;4.多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5.加强家长的看护;6.注意排除家庭及小区内的安全隐患。
最后,祝小朋友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暑假。
本文是吴德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