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表现精神病理学概述

发表者:杨理荣 人已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表现精神病理学的一般概念,历史与现状,精神疾病患者的绘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表现精神病理学绘画精神病

直到现在,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仍是建立在描述性的基础上,诊断依据来源于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和分析病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如与病人交谈、分析病人的文字书写物等。人类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雕刻、泥塑、歌曲乃至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意志行为及个性特征等心理过程。精神疾病患者的艺术作品亦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病理状态,故通过对病人作品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精神病理学意义,是分析病人内在精神活动的另一途径,亦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增加了新的信息来源。病人也可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调节其生理心理功能,起到治疗作用,可见表现精神病理学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就是表现精神病理学的基本含意。

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文献,现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作一介绍。

.一般概念

Prinzhorn等人认为,人类有一种表现欲望,驱使人以具体的形式,如绘画等表现出来,这种本能冲动包括以下几种:[1]

1.表达欲(Ausdruckbedurfnis)

2.游戏欲(Spieltries)

3.装饰欲(Schmucktrieb)

4.条理化倾向(Ordnunstendenl)

5.模写倾向(Abbildetendenz)

6.象征性需要(Symbolbedurfnis)

以上欲望在人类中普遍存在,正常人是这样,精神活动封闭的病人也是如此。他们通过艺*术创作,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或者说,艺术作品是人类心声的反映,所以研究精神*

病人的艺术作品,对于指导精神医学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表现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ofexpression)就是基于以上观点发展起来的,他是一门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艺术创作与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他与

心理学、生理学、精神医学、艺术美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已成

为精神医学中一个新的分枝学科。[2]

研究笔迹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称为病迹学,运用艺术活动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艺术疗法或表现疗法。音乐可以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功能,故有治疗作用,这种方法称为音乐疗法。应用绘画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称为绘画疗法,这些治疗方式均属表现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范畴。[34]

.历史与现状

十九世纪初,在德国是所谓的"自由时代"在各个文化领域里,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精神医学的研究也出现繁荣局面。在美学艺术方面,出现了"现代艺术学派",即表现主义绘画。这种抽象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对一些自然科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精神医学亦不例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HansPrinzhorn成功地把绘画与精神医学联系起来[1]。他生于1886,先是学美术史、声学,以后学医。19191(33),到德国Heidelberg大学精神科Wilmans教授手下任助教。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德国、瑞士等西欧国家的精神病院,收集了450例精神病人的5000幅绘画。同年9月写出了《精神病人的绘画创作》一文,并获得了学位。他还把收集到的作品到德国各地展出,当时几乎成了当地新闻报导的热门话题。1929,他出版了《精神病人的绘画》,该书成了表现精神病理学的经典著作。他还出版了《囚人的绘画》、《论精神分析》、《心身统一》、《人格心理学》等等。

但他的个人生活却非常不幸,第三次婚姻破裂后,变得孤独、忧郁。曾被疑诊为"心因性失音"19336月去罗马旅行时患了"伤寒",614日去世。据说是自杀身亡。享年只有47岁。他对精神医学的贡献,被认为与Kraeprlin、Jaspers并驾齐驱。

希特勒上台后,Prinzhorn事业的支持者Wilmanns教授因反对希特勒而被解顾。H.W.Gruhle短时间内接任主任教授,不久也被逐放。后来,亲纳碎派CarlSchneider继任,在他就任的12年中,他研究了Prinzhorn所收集的作品,也举办过展览。当时人们把表现派艺术称为"秃废的艺术"1937Schneider以"秃废艺术"为题作了一次讲演,以后又创办了以"秃废艺术与狂人艺术"为题的专刊。1945年希特勒战败后,Schneider被捕入狱,46年在狱中自杀而死。

在以后的近20年里,Prinzhorn收集的作品几乎被人遗忘。直到1965,准备在召开以精神病理学的表现形态"为主题的第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时,办一个小型展览,展出Prinzhorn收集的作品,德语国表现精神病理学会(DGPA)创立者O.G.Wittgenstein去查看那些画,发现被乱堆放在仓库里,经他的努力,Rave--Scwank等人重新作了整理。此后,表现精神病理学得以发展。1965DGPA设立了HansPrinzhorn奖,用以奖励在该学科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到83年的18年中,授了15次奖。以后,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国际性学术会议。1882年召开的已是第10次国际表现精神病理学会了。[25]

PRINZHORN工作之前,曾出版有《狂人的艺术》、《造形表现的心理与精神病理》等著作。还有Klage著的《表现学基础理论》。F.Mohr写的《论精神病人的绘画,在诊断学中的实用性》(1906),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K.Jaspers对于表现精神病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6]他在初版《精神病理学原理》一书中有"表现心理学"一节。

后来,H.Rennert出版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绘画》(1962)一书,该书是对Prinzhorn以来表现精神病理学研究工作的总结。

.精神病人绘画的特点[136]

Prinzhorn把精神病人的绘画特点归纳为:

1.画面杂乱无序;

2.过份装饰;

3.模仿性、游戏性的绘画;

4.抽象性的绘画;

5.隐喻性、象征性的绘画。

高江洲英,Rennert等认为精神病人的

绘画特点有:[36]

()图形特点:

1.画面:形状萎缩、密集、重迭或空白过多,刻板,缺乏灵活性。

2.线条:僵硬、粗糙、强制性笔势。

3.上色:上色重,多为冷色系统如黑色、兰色等,缺乏阴影。

4.距离:画面的深度、广度等空间关系表现不当,过近或过远。

5.装饰:装饰离奇古怪。

()内容特点:

1.退行性绘画:退行性、原始性、儿童式的、象征性或符号化的绘画。

2.游戏性绘画:突出游戏性质,密集、巴罗克式的艺术风格(十七世纪的艺术流派,其特点是,过份的雕琢,内容怪诞),滑稽的、奇形怪状的绘画。

3.描象的绘画:几何学式的、线性的、幻想性的、缺乏现实意义,荒谬的、无法使人理解的绘画。

4.具体的绘画:

绘画的主题多为机械装置、地图形。有关宗教、魔术故事,拜占庭式的艺术(东罗马时代的艺术,如方形建筑、过份装饰等),性问题,肖像画(大多表现眼神呆滞)局部性描绘,如一个头,一只眼,性器官(有时为象征性),,,镜像等。

5.凝缩:密集而又杂乱的画面,素材离奇或配以不当的文字。

6.变形:画面由歪曲的人物像组成,颜色调配不当,异种生物杂伴,如人与动物结合,

人与非生物结合等。

7.残缺:图画结构不当,片断零碎,残缺不全。

.临床应用

在分析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时要象分析病人的文字、谈话一样,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精神检查、生活史、病人在画面上所作的说明等作全面分析,才有指导意义。并运用心理学、精神医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主要对艺术作品的形状和内容作分析。

精神分裂症:对于分裂症病人的作品是否具有特定的造形标志,Prinzhorn是非常慎重的,他报告了他所收集到的,精神病人的作品有以下特点:[136]

即刻板性、游戏性倾向,线条密集,无中心意义,缺乏完整性,作品含义混乱,空想,缺乏现实意义。他还认为有以上特点,具有不安定感、孤独,与他人缺乏情感共鸣,处于孤立境地,他概括为"分裂症情感世界"(Schzophrensweltgefuhl)。但除了分裂症具有以上特点外,也可见于其他有情感障碍的病人。他还认为当时盛行的"现代艺术学派",即表现主义绘画与分裂症表现的"世界情感"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分裂症表现的"世界情感"必然是疏远的、孤独的、陌生的,"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产生构思,因而具有现实意义,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AkiraFujinawa报导了3例原有相当绘画技能的分裂症病人,在发作前或发作时都能按自已的意志画各种画,但在发作时却不能照着镜子画自已的肖像。不管病人如何努力还是

画不成。在对着镜子洗脸梳头时能正确地感知自已的镜像,可是坐下来画肖像时,所看到的自已的镜像则不自然、不熟悉,混乱不清,甚至感到是不祥之物。[7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则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推测可能是由于在疾病发作时,处于"镜相状态",与现实中的镜像发生分离所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绘画还与病程有关[9]。慢性精神病人的绘画,多是变形的、退化的、原始性的,缺乏空间关系等。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亦有关。当病人客观现实检验能力开始瓦解时,其绘画表现为空间结构不当,轮廓模糊,当存在性界限丧失时,出现刻板的、篇幅混乱的绘画。外部现实与自我意识平衡障碍时,则出现缩合性构思,画出各种内容混杂的绘画。精神活动进一步障碍,则出现绘画概念的混乱等,绘画更为杂乱。

躁狂症:运笔重,笔势快。因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作画的内容往往不完整,易勿略细节。上色为暖色,如红色、红绿色等。

忧郁症:用笔无力,笔势缓慢,画面不全,突出对称性和深度。上色不全或上冷色,如黑*,灰色。

神经症:笔峰纤细,内容多为故事情节,多为混合涂色或黄色。

癔症:构图大胆,具扩展性,内容多表达其欲望。上色多为红色。

参考资料

1〕宫本忠雄: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201--1208

2〕德田良仁: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241--1250

3〕高江洲英: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209--1214

4〕村井靖: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225--1234

5〕武正建一: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197--1199

6〕藤绳昭:临床精神医学1983,12(10);1215--1222

7AkiraFujinawa:JapaneseBulletinofArttherapy1980,11;73--77

8〕宫本忠雄编:分裂病の精神病理2P220--242,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

9〕德田良仁:现代精神医学大系10A1精神分裂病IaP284--291,中山书店1981

1989-9-5

《山东精神医学》1992;4(12):43-45

本文是杨理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