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动脉炎:孩子血压竟比奶奶高,尽早警觉为孩子保驾护航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简称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儿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常常出现不典型的状况,比如有高血压、发热、关节炎和消瘦等非特异性表现。还有少部分患儿会动脉扩张或者患动脉瘤,这是由于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所导致的。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虽然年轻女性是大动脉炎的主要患病人群,但临床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也出现了大动脉炎。大动脉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肾动脉以及头臂血管等位置,呈现出多发性的特征,因为这种疾病很有可能会引起动脉瘤,甚至会导致儿童有生命危险。
一、那么儿童TA如何引发的呢?
儿童TA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该病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病发病与结核、链球菌、及病毒感染及异常的自身免疫有关。
1.雌性激素:大动脉炎的男女发病之比为1:8,鉴于大动脉炎好发于青年女性,推测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都有早熟现象,如果儿童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比较高,那么就会降低动脉壁糖原分解的活动力,使得动脉壁受损,引起血管炎症反应,导致受累血管出现内膜的增厚症状。
2.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病发病与结核、链球菌、及病毒感染有关。
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结核杆菌和链球菌,感染会导致血管壁发生变态反应或者是自身免疫反应,临床发现有将近40%的患者都有结核病史,80%的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而在病理上又有类似结核损害的细胞肉芽肿。
3.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大动脉炎疾病早期以及活动期,常常会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患者血沉增快,血液当中的丙种球蛋白值增高,这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比较。
4.遗传因素:儿童大动脉炎其实也和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疾病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中BW40、BE52位点关系密切,属于显性遗传。
二、儿童出现这些症状千万要警惕
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症:高血压、无脉症、弱脉、血管杂音、纳差、肌肉萎缩、脑缺血、晕厥、心力衰竭、不明原因发热、眩晕、种植性结节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患儿可有发热、盗汗、消瘦、纳差等全身症状,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儿童TA的诊断标准曾经沿用1990年的ACR分类标准,但是ACR其实更适合成人的TA诊断,儿童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而2008年在安卡拉会议上被正式批准生效的EULAR-PReS-PRINTO分类标准更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是目前儿科临床实践和研究所广泛采用的标准。具体如表1:
而TA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分为4型:Ⅰ型累及主动脉弓,Ⅱ型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病变为主,Ⅲ型为弥漫性主动脉损害(广泛型),Ⅳ型呈弥漫型主动脉和肺动脉损害(肺动脉型)。
1.Ⅰ型
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也称头臂动脉型,脑缺血引起头昏、头痛、眩晕,严重时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引起肢体无力、麻木、发凉、酸痛,甚至肌肉萎缩。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偶可闻及侧支循环所致的连续性血管杂音。
2.Ⅱ型
也称主-肾动脉型,该型儿童常见,有高血压时主诉头痛、气促、心悸;肢无力、发凉、酸痛;可有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合并心力衰竭,可误诊为心肌病变。体格检查发现血压增高,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Ⅲ型
病变广泛,部位多发。病情较严重。
4.Ⅳ型
合并肺动脉高压而出现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听诊区有收缩期杂音,P2亢进。高血压、无脉或脉弱及血管杂音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原因不明高血压儿童出现发热,关节痛及血沉加快,就应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如果儿童发生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应检查各部位大动脉搏动,测量四肢血压及听诊血管杂音。病变部位的血管杂音对本病的诊断颇有帮助。
三、儿童大动脉炎的治疗与预后
如果儿童确诊了TA,那么通过早期诊断,早期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需要积极的控制感染,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来控制非特异性的炎症症状,如果有血压升高,还需要使用降压药来控制高血压,通过积极的治疗,预后一般比较好。
1.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有效抑制全身症状,缓解动脉狭窄,如已出现纤维化和栓塞则疗效较差,疗程一般6个月;必要时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2)对症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压,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3)控制感染
如有结核或其他感染存在,应同时给予治疗。
(4)介入和手术治疗
晚期并发症可根据情况进行经皮穿刺动脉成形术或手术治疗,例如阻塞或狭窄部位血管重建术、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2.预后
病程一般呈进行性慢性经过,可见症状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TA预后取决于病变范围和是否及时治疗;如及时进行内科、外科治疗,则5年存活率可达95%左右。轻症发展较慢并可自行缓解;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动脉瘤破裂及心肌梗死为致死原因。发病至死亡时间1~20年不等,病死率11%~26%,儿童病例病程较短,病死率高。所以发现病症时不可麻痹大意,及时安排医院就诊。
本文是李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