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柏思_好大夫在线
2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何为缓解?粘膜愈合的重要性和影响

发表者:袁柏思 人已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病,患者通常会经历疾病的活动(爆发)和缓解(简单地定义为很少或没有疾病活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IBD。这些溃疡会影响小肠和大肠的最内层-黏膜,尤其是克罗恩病。治疗IBD的目标之一是使溃疡在黏膜层愈合,这称为黏膜愈合。


IBD的缓解

为了理解为什么黏膜愈合很重要,我们来回顾缓解的类型,定义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缓解并不总是意味着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对于许多患有IBD的人来说,缓解意味着很少或没有症状,但这并不总是意味着该疾病未引起炎症。可能没有症状,但仍然具有疾病活动性(例如炎症),或者有化验结果表明该疾病仍然处于活动期。现已定义了几种不同的缓解形式,包括:

临床缓解。这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缓解-这时患者很少症状或没有症状。

实验室指标缓解。当血液和粪便化验正常,各项炎症指标(血沉、CRP等)提示无IBD活动。

内镜缓解。在内镜检查过程中(例如结肠镜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疾病活动。

组织学缓解。当几乎没有症状(临床缓解)并且在内镜检查或活检中也没有发现疾病活动。

手术缓解。在进行外科手术(例如回肠造口术,肠切除术)之后,几乎没有症状或没有活动性病变。


IBD的病情活动意味着更快的细胞更新,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在IBD中,肠壁肿胀,并在整个胃肠道受影响的部分因溃疡而出血。在克罗恩病中,溃疡可能很深,甚至会导致瘘管,或者随着时间的延长疤痕会导致狭窄。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血管渗血和渗液是造成腹泻的原因。当黏膜发炎时,细胞死亡更快,需要更频繁地再生(有丝分裂)。对于每次有丝分裂事件,复制DNA都有机会犯错误,这称为突变。细胞有丝分裂和更新越频繁,则发生突变的机会就越多。

突变的破坏作用

这些突变可以传递给下一代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也可以进行突变。这意味着突变会堆积,当有足够的突变时,细胞将无法正常运行。它们的功能,生长甚至外观也都异常!

医生称这些细胞为发育不良的细胞,这意味着癌前病变。癌前病变不是癌症。但是,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症的范围很广。早期癌前病变被称为轻度异型增生(LGD),晚期癌前病变细胞被称为重度异型增生(HGD)。

同样,克罗恩病中的病情活动可能会导致狭窄,瘘管或癌变。在溃疡性结肠炎中,慢性活动性疾病可导致结肠瘢痕形成和结肠癌。

通常,发炎的肠段越多,活动性疾病的持续时间越长,那么一生中患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黏膜愈合的重要性

IBD专家目前正在将黏膜愈合视为实现更好的长期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黏膜愈合意味着在结肠镜检查或其他检查消化道黏膜的过程中未发现疾病活动,同时意味着组织学缓解。

溃疡愈合后小肠和大肠中仍可能有疤痕组织,但炎症消失了。

黏膜愈合的好处有很多!首先,疾病活动症状会好转。这意味着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和腹泻)得到缓解。另外,如果在其他器官系统的肠腔外部出现症状(肠外表现),那么这些症状也会改善!

黏膜愈合的长期好处是,当治愈溃疡并缓解炎症时,就可以使细胞有丝分裂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减少了产生疤痕,瘘管以及癌症的风险!


黏膜修复与疾病进程

一些研究表明,当黏膜愈合时,与IBD相关的某些风险会降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这可能意味着可降低结肠切除术或发展成结肠癌的风险。对于克罗恩病,实现黏膜愈合意味着降低减少手术和减少需要服用激素治疗。

在检查中,意味着治疗目标不仅应包括减轻症状,还应包括肠黏膜的实际愈合。

目前普遍认为,黏膜愈合是治疗的基准,会导致疾病的侵袭性降低。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

CD目标.jpg

缺点

黏膜愈合可以改变疾病进程,最终使患者受益。但是,达到黏膜愈合是一个很困难的挑战。在迄今为止进行的临床试验中,针对目标的治疗涉及非常严格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更频繁地进行内镜检查(例如结肠镜检查)和加大治疗力度。这不仅意味着患者需要更频繁地去看医生并更频繁地进行治疗调整,而且还意味着涉及更多的费用。

对于患者和IBD医生而言,用更有限的手段来完成通常在临床试验中起作用的事情通常会更加困难。已经进行了研究以找到评估黏膜愈合的非侵入性方法,但是方法(例如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广泛使用。

传统上,治疗IBD主要针对减轻症状。现在,大家已经知道,治愈消化道黏膜会对疾病进程产生更大的长期影响。目前对IBD使用按目标治疗的方法。随着更多研究的完成,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将继续改进。


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评判病情严重程度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详细实用的营养支持和饮食建议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家如何简单处理突发情况

本文是袁柏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