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藏在剖宫产术后二次妊娠中的凶险炸弹:瘢痕妊娠,如何诊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开放,许多处于高龄产妇也在政策下涌现,随之而来的剖宫产率也较前几年提升不少。
作为妇产科医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除了能见到健康的孕妈定期来做产检,超声提示的瘢痕妊娠也屡见不鲜。为什么说瘢痕妊娠极为凶险呢?因为其着床于剖宫产手术瘢痕处的孕囊,不断增长、深入子宫前壁,而瘢痕的延展性同正常子宫肌壁不同,较为薄弱。极易引起子宫破裂、阴道大量流血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那么今天,让我们对瘢痕妊娠,做一次充分的了解。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的1种异位妊娠,是1个限时定义,仅限于早孕期(≤12周)。根据超声检查,妊娠囊生长方向与侵及子宫前壁深度,瘢痕妊娠可以分为3种类型。当妊娠囊植入子宫肌层厚度不到一半时,定义为 Ⅰ 型 CSP。Ⅱ型 CSP 指的是CSP植入子宫肌层一半以上的深度。在Ⅲ型 CSP 中,妊娠囊从覆盖的子宫肌层和浆膜中突起。
诊断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早孕的诊断,并无很大区别。患者早期发现停经,去妇产科医院做早孕相关检查,例如血HCG、超声检查。其中血HCG对于瘢痕妊娠并无特异性,它只是辅助临床医生确定妊娠的诊断。而剖宫产瘢痕妊娠早期最重要的诊断,还要靠超声检查。而要想明确妊娠囊与子宫前壁关系,进一步的盆腔MRI是有必要的。由于经济因素,临床中常依靠超声作为首诊的筛查,依靠MRI进行术前评估。
(1)超声检查的典型表现为:①宫腔内、子宫颈管内空虚,未见妊娠囊;②妊娠囊着床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相当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部位),部分妊娠囊内可见胎芽或胎心搏动;③子宫前壁肌层连续性中断,妊娠囊与膀胱之间的子宫肌层明显变薄、 甚至消失;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显示妊娠囊周边高速低阻血流信号。
(2)盆腔MRI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优势在于其无辐射、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除了对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显示,更能清晰的显示孕囊与瘢痕及邻近器官之间的关系、孕囊植入子宫肌层的深度、瘢痕处血液灌注情况等,对于术前瘢痕妊娠的评估更加全面。
治疗
(1)药物治疗:针对早孕期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或Ⅱ型、Ⅲ型瘢痕妊娠患者术前预处理。临床中有甲氨蝶呤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25mg,分别双侧子宫动脉注射后栓塞,总量50mg)、也有超声引导下妊娠囊内局部注射(25~50mg)、或全身单剂量注射甲氨蝶呤(50mg/㎡)等方案治疗CSP[1]。
(2)子宫动脉栓塞:预防性子宫动脉栓赛后联合清宫术已成为目前早孕期CSP治疗的常规策略[3]。
(3)介入手术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子宫破裂、大出血进而行子宫切除术的可能。随着介入技术不断发展,子宫动脉灌注MTX可极大地提高局部血药浓度,有利于杀死胚胎并加速滋养叶细胞活性丧失,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可迅速阻断妊娠囊血流,为后续清除妊娠囊手术降低严重出血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4)宫腔镜联合清宫术:宫腔镜手术仅适用于绒毛组织像宫腔内生长,距离瘢痕处稍远的类型。宫腔镜术前未对子宫动脉进行预处理,孕囊所在处血供丰富,易引起大出血,且未对子宫瘢痕进行处理,下次妊娠有再发生CSP可能。通常联合子宫动脉栓塞已成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5]。
(5)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组织清除联合瘢痕修补术:可以在腹腔镜直视下,清除妊娠组织的同时修补子宫瘢痕处,既达到了终止妊娠目的又有效的处理了瘢痕,恢复了子宫的解剖结构,使得下次再发生CSP的概率下降。腹腔镜术前仍需对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避免相应出血风险。
结语
瘢痕妊娠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发病率逐年上升,从诊断到治疗,一线临床医生仍需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将瘢痕妊娠给患者本身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但是毋庸置疑,减少瘢痕妊娠的发生最根本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一线的产科医生要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同时减少剖宫产的发生。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需要临床医生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创新出更好的诊疗经验。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