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切除术后对人体会有哪些影响呢?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10%~20%,我国发病率为8%~10%,其中有症状的患者超过20%。 一般来讲,有症状或者出现并发症才考虑手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症状胆囊结石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已经成为治疗胆结石的常规手术,但胆囊切除对病人产生的影响是形式多样的。手术并发症如胆道损伤、胆漏等手术通过手术的精进可以避免或减少,然而,胆囊切除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而且,术后状态还是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了解这些负面因素,对于把握手术指征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
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1950年Pribram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原有的症状在胆囊切除术后并没有消失,甚至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包括比较轻的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恶心、嗳气、腹胀等)和特异性的胆道症状(右上腹痛、典型的胆绞痛、胆管炎等)。发生率国外学者报道约在5%~40.8%之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既往诊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人本身就存在有胆囊外的疾病,因此不主张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诊断名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与胆道系统有关的原因最常见的是胆总管内残留结石、Oddi括约肌的病变和功能障碍、胆囊管残端遗留较长、手术伴发的胆总管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和胆管狭窄等。
刘荣医生强调,胆囊切除有别于其它手术,具有“危险的解剖, 危险的疾病,危险的手术”的特点,应该规范手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在于预防,术前全面评估,除外胃肠道的慢性疾病、胆总管内有无结石及占位,最大程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对于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保胆取石也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2.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
胆囊具有存储、浓缩胆汁的功能。胆汁进入肠道后可以乳化脂肪,并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吸收。因此,当胆囊切除后,部分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有观察发现,胆囊切除术后l周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25.0%,术后3个月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5.7%。腹泻的发生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流入肠道的节律与流量变化及胆汁酸吸收不良相关。由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被吸收的胆汁酸成分增加,尤其是脱氧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可以刺激肠黏膜分泌水分和电解质增多,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进食脂肪类食物后,由于缺乏胆汁协助消化、吸收,可能会诱发脂肪泻。
主要治疗原则是减少油腻食物,合理服用消化酶类及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
3.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
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胆囊切除。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正常的解剖生理结构改变,胆汁释放到十二指肠的速度失衡,使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时间变短,次数增多,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胆汁、小肠液及胰液反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引起糜烂;胃肠激素分泌紊乱会引起胃排空延迟也是因素之一。
治疗药物可以选择熊去氧胆酸和铝碳酸镁等。
4.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1974年Hoare提出胆囊切除术后容易发生结直肠癌,1989年Berr等指出胆囊切除术引起胆汁酸代谢发生改变。高浓度胆汁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胆汁酸被认为是导致结直肠癌的体内诱因。因此,胆囊切除术增加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可认为是通过影响胆汁酸代谢,尤其是增加肠道次级胆汁酸的比例实现的。目前胆囊切除术后诱发结直肠癌的确切机制仍未明确。目前早期结肠癌筛查共识推荐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可以早期行结肠镜检查。
5.胆囊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紊乱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包括:胆囊切除术所致的胆汁酸代谢改变、肠道内活性蛋白的数量减少、肠液酸碱失衡等,影响正常的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的生长,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失调。
治疗原则是服用益生菌类药物,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
参考文献:
1.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2.李泽,曹忠钰,柏强善等.胆囊切除对病人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3):374-376.
3.王林,周锋,闫昌盛等.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4(11):1008-1010.
4.郑冰峰,陈泽旭,郑琦等.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代谢及其诱发结直肠癌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0,19(5):559-562.
5.刘欢欢,田雨,彭洋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诊治和预防.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464-2468.
本文是刘继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