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瑞荣 三甲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浅析

2696人已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属于慢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血栓形成,半数病人可伴有脾肿大。

出于规范基本分类,更好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于2017年11月与2018年4月重新修订的《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中,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一疾病统筹分类为骨髓增值性肿瘤的范畴,中医病名为“髓毒血实病”,其中“髓毒”表示病因病位,“血实”表示血小板增多,容易堵塞血管的病理特点。

中医古籍对本病并没有专门的论述,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治法的探索,多是从相关临床表现的中医典籍中的记载片段参考获得,以及现代医家对于本病症型的总结与对症处理的结论。虽然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且不明确,但从中医理论经典当中参考的论述,可探讨认为本病的致病主要因素是“毒”,尤其以阳毒为主,包括先天胎毒、六淫毒气、后天外感之毒等,再加上患者先天素体不足,脏腑功能紊乱,收到髓毒干扰,气血不和,血液循行紊乱,继而发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奇恒之府的“髓”,同时因其病理特点,同肝脾肾三脏关系也十分密切。本病以髓病为本,内外合邪,迁延日久,浸润骨髓,使得骨髓化生异常,阻滞经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通,淤血内停,发为气虚血瘀互结之证。治疗上,针对气虚、血瘀、毒邪这三大基本病机的侧重不同,治疗原则也分为益气活血,解毒化瘀等,例如选用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等中药益气健脾,桃仁、红花、莪术、芍药等活血化瘀,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侧重表现的不同,适当调整用药,或加用焦三仙、薏苡仁等健脾化食之药缓和长期服用西药(如羟基脲)带来的胃肠不适。长此治疗,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负荷,减少患者的出血及血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徐瑞荣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