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容忽视的自身免疫病——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和进行性外分泌腺损伤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不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的SS被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在我国,SS的研究落后于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系统性血管炎等。这与该病的特点有关,涉及多个学科,临床表现多样,又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症状相似等,以致早年对其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误诊[1]。
pSS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隐匿起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患者仅有口眼干的局部症状,而有的患者则以重要脏器损害为首发症状。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干燥、疲乏和疼痛等表现,约1/3的患者可出现系统损害[2]。
pSS流行病学情况
1995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郊区的pSS发病率为0.33%~0.77%[3],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2019年,有学者调查了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现状,这也是中国范围内较大的多地区的关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该研究纳入的病例来自中国27个省市的87个风湿病学中心,共2986例pSS患者(依据2002年AECG或2016年ACR/EULAR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男女患病比例为1:22.9,女性高发,且比例高于欧洲和非洲,平均发病年龄46.31±13.43岁[4]。眼干和口干是pSS患者的最常见症状。同时,研究发现中国患者出现这些症状的频率低于欧洲和美国,这可能是使中国患者的诊断更加困难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对于pSS患者脏器受累多以呼吸、心脏和血液系统受累常见,但重要脏器的受累比例不高,小于17%,最常见的是肺间质纤维化。
pSS的诊断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通常需要到风湿免疫科、口腔科、眼科就诊,这种多科联诊的要求,对于临床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难度颇大。一方面是不同科室间协作有难度,另一方面临床对SS的潜在表现的研究和认识不足。比如,并不是所有主诉口眼干的患者均是干燥综合征,需临床鉴别诊断,需排除中老年人泪腺、唾液腺退行性功能下降及环境因素、某些药物或放疗后的症状。另外,有内脏器官损伤的患者,如肺间质病、血小板减少、肾小管酸中毒的pSS患者往往不以口眼干为主诉就诊。所以对于pSS的诊断,提高临床认识是第一步,同时也要借助实验室检查,综合提高诊断水平。
研究表明,SS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在我国pSS患者中,ANA、SSA以及SSB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0.7%、84.6%以及48.7%[4],高于欧美国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抗Ro52抗体不等同于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并不代表抗SSA抗体阳性。两者是两种独立的抗体,均可在SS患者血清中出现,往往是同时阳性,只是抗Ro52抗体的特异性较抗SSA抗体差。在徐东等学者的研究中,Ro52抗体的阳性率为67%。此外,抗着丝点抗体、抗胞衬蛋白抗体等也常呈阳性。
pSS的治疗
相比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治疗至今仍未取得较大进展,未发现任何特效的治疗方案。所以对于pSS,现使用的药物多为经验性治疗,或借鉴类似病变的治疗。对于局部症状的治疗,目前的治疗干预尚不能达到逆转腺体功能紊乱及治愈疾病,对口眼干的首选治疗是通过局部治疗缓解症状。对于系统症状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羟氯喹。对乙酰氨基酚可作为治疗疼痛的一线药物,神经痛时可应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杜洛西丁等药物。
目前,大众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还不足,临床医生对其诊疗掌握得也不够深入。但不容忽视的是pSS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因此,为了提高干燥综合征的规范化诊疗水平,近期中国医师协会干燥综合征协作组联合口腔科和眼科专家,也制定发布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对干燥综合征诊断中关键指标的检测和解读进行了规范,并对疾病活动度指标评价、局部和全身受累患者的诊疗策略提出了建议。希望可以随着诊疗规范化的不断深入,能够让干燥综合征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