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病叫“妈妈担心孩子有问题”
有些时候孩子的一些动作并不是疾病、而是正常生理情况,但有些妈妈会担心“孩子这些情况是不是不正常呢,是不是应该赶紧治疗呢?如果有病没有早期发现会不会耽误治疗呢?”,常见的“这些事儿”包括:睡眠中抖动(生理性睡眠肌阵挛:正常人的生理现象,浅睡的时候多见,肢体这儿抖抖、那儿抖抖,有时全身抖一下甚至抖醒。任何年龄所有正常活着的人都有,年龄越小越明显。只要性质确定为生理性即正常,当然不需要治疗,抖动的多少及程度都不改变事件的性质!)、清醒期玩耍样摇头、晃头甚至点头、尿颤(即使没有排尿时也可以有),各种小动作、不好好吃喝拉撒睡等等,不胜列举。
对于以上正常婴幼儿的一些正常动作妈妈们有时会过度解读、担心、甚至焦虑,百度查到“痉挛”而吓得够呛,并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做各种检查,希望靠检查来确定性质,殊不知脑电图正常人有时也可以有瑕疵甚至棘波(临床下放电),CT或MRI也可以有无症状囊肿(不需要处理)及脑子长的不够饱满、白质有点髓鞘化不良,各种化验都可能有高了、低了水平的箭头(临床意义可能不大),代谢筛查提示营养障碍(每天吃喝不同都会变化,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越检查事情越多,追着“异常”的检查结果不停的问,导致更加焦虑,如果开始家里其他人(特别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观点,则被批评“看孩子时间少没有话语权”,最后家里人或无可奈何或统一战线陪同四处看病。
这些妈妈们归纳有时可能经历过以下情况:怀孕前(如年龄大、不易怀孕、试管婴儿、有过不良孕史,…)、怀孕中(产检有一些小问题,如B超说孩子大了、小了…)、生产时(有点难产、有点缺氧、有点…)。接下来坐月子及休产假有时间,开始每天上网学习,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去对应网上庞杂的专业或不专业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新结识网上病友进行交流、传授经验。
不停的看医生得到的结果:
(1)医生说孩子没事,心里依然放不下、对医生说过的话反复琢磨然后不停转换医生看;
(2)医生说继续观察则更备受折磨,反复问万一孩子有病耽误了怎么办、你能负责吗?;
(3)医生说孩子可能有事则更加不能接受,“孩子怎么能是病呢,万一没病吃药不是害了孩子吗?”。总之诊断没病不行、有病不行、观察也不行。此时,连医生都很无奈,因为现在医生针对的不是“有病”的正常孩子,而是针对认为孩子有病的“焦虑”的妈妈,换句话说,儿科医师看的不是孩子,而是已经是成年人的妈妈,最后医生辛苦付出得到的结果是:
(1)也许几句话能将妈妈点醒;
(2)也许说孩子没病妈妈本身“有问题”会招来不满,无法交谈下去;
(3)也许有时幸运的是其他陪同的家长(爸爸)终于在医生面前能吐槽一把自己的苦衷并协助医生规劝妈妈;
(4)也许医生费劲了口舌,妈妈仍然是说有病说没病都不行,那这个妈妈真的是自身需要去心理治疗了。
本文是杨志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