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邢佑美 人已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及珠竭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研究组丹及珠竭汤150ml,每日一次保留灌肠;对照组(予庆大霉素+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以中医症候疗效、肠黏膜病变情况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或0.05),而改善脓血便﹑黏液便症状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肠黏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及珠竭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脾虚 湿热瘀结 丹及珠竭汤 临床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们从2005年12月~2007年11月应用丹及珠竭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中脾虚夹湿热瘀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20~67岁,平均42岁;病程3~157个月,平均49.2个月。对照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21~66岁,平均41岁;病程5~160个月,平均47.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拟定[1]。治愈:症状消失,肠镜复查原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完全消失或瘢痕期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肠镜复查原黏膜炎症反映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肠镜复查原黏膜炎症明显消退,呈轻度炎症反应,轻度糜烂,或溃疡明显缩小;无效:症状及肠镜复查原黏膜无改变。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参考相关文献[3]。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予丹及珠竭汤:黄芪24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18g,,三七粉(冲)3g,地榆炭18g,紫草9g,乌药10g,珍珠粉(冲)1.8g,黄连9g,五倍子15g等。上药除珍珠粉等外,加水适量,煎煮60min,取汁浓缩至150ml,放凉至37℃左右,纳入上三味药粉充分搅匀以备灌肠。经肛管插入肛门约20~25cm,每日保留灌肠1次。灌肠前嘱患者排便1次,尽可能清除直肠和乙状结肠中的粪便;灌肠后嘱患者抬高臀部,先仰卧20~30 min,再右卧20~30 min。30 d为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随访6个月后评定疗效。对照组予庆大霉素16万u、柳氮磺胺吡啶2 g,用5﹪甲硝唑150 ml溶解,采用研究组灌肠法。治疗期间嘱患者畅情志,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饮食,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及乳制品、海产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经期及怀孕妇女禁用。
1.4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行肠镜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积分及肠黏膜病变变化情况。根据文献[1]对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级量化。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研究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0.05)。研究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1或0.05),而改善脓血便、黏液便症状方面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情况比较 见表3。结果示研究组肠黏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
表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组别 |
n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100 |
53(53.00) |
29(29.00) |
13(13.00) |
5(5.00) |
95(95.00) * |
对照组 |
100 |
13(13.00) |
18(18.00) |
45(45.00) |
24(24.00) |
74(74.00) |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 ±s)
症状 |
研究组(n=100)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n=100) 治疗前 治疗后 | ||
腹泻 |
15.70±2.73 |
7.53±1.17**△ |
15.60±2.60 |
11.03±2.03* |
脓血便 |
15.53±6.13 |
12.37±3.87** |
15.90±5.00 |
10.73±4.50*△ |
黏液便 |
13.13±3.73 |
7.43±3.33* |
13.40±3.37 |
8.87±3.13* |
腹痛 |
7.53±0.09 |
3.20±0.17*△△ |
7.83±0.53 |
5.97±0.63* |
里急后重 |
7.63±0.60 |
3.57±0.83*△ |
7.37±0.67 |
5.50±0.43* |
腹胀 |
4.07±1.20 |
2.50±0.47*△ |
3.87±0.67 |
3.00±0.60*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表1 两组肠黏膜疗效比较n(℅)
组别 |
n |
完全缓解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100 |
19(19.00) |
15(15.00) |
52(52.00) |
3(3.00) |
87(87.00) △ |
对照组 |
100 |
9(9.00) |
8(8.00) |
35(35.00) |
48(48.00) |
52(52.00) |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与自身免疫和遗传、感染、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4],病变以溃疡为主,92.7%病变在左半结肠,全结肠炎仅占7.3%,其中直肠乙状结肠炎占70.2%,多累及远端结肠,以往临床首选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加其它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且胃肠道反应较重,常易复发,患者难以按正规疗程服药。多数学者认为局部用药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5],故根据这一发病病因及病变位置,我们在多年的临床中精心筛选中药组成丹及珠竭汤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通过中西医对比,此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灌肠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肠癖”、“泄泻”、“痢疾”范畴,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脏为后天之本,胃腑为受纳之器,脾主健运,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导致清浊不分,浊垢郁蒸肠腑与湿热毒邪相搏结而发病。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郁结、过劳等。《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曰:“泄泻,注下症也…溏泻之肠污积湿兼热也”。足见其病理改变为脾虚而湿热浊垢郁蒸于大肠,气机阻滞不畅,与暑湿热毒相搏结,化成黏液脓血;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所伤,肝气乘脾犯胃,中焦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而化热,下注大肠,故见腹痛、腹泻、黏液便或黏液血便。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矣”。因此,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湿热、气滞、血瘀。治则上要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丹及珠竭汤,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二者能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共为君药;丹参、三七粉、地榆炭、紫草、乌药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凉血止血;药理试验证实,丹参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防止微血管内凝血,丰富肠细胞营养,从而加速肠道溃疡修复;白及含白及胶质,不但能迅速止血,而且对肠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溃疡病灶的愈合;珍珠粉等祛腐生肌,对粘膜溃疡病久不愈有显著疗效,为治疗溃疡之要药;黄连、五倍子清热燥湿收敛止泻,黄连清除自由基作用[6],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作用,可使粘膜溃烂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形成胶状膜,覆盖和保护创面,加快粘膜的修复,同时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而起到止血功效,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7]。药理证实,益气健脾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活血解毒有抑制异常的体液免疫和过敏的作用。诸药合用,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分化,保护肠粘膜的完整性,抑制溶酶体的释放,既阻断病因及诱因,又能迅速促进溃疡愈合,达到既“祛邪”,亦“扶正”。
总之,丹及珠竭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为我院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途径,其治疗优势具有药物直达病所,高浓度作用于病灶,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吸收,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胃酸、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既解决了服药的困难,又能充分发挥药效之特点。上述诸药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解毒活血、理气止痛、固肠止泻之功效,达到了标本兼治之目的。与对照组比较,丹及珠竭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此疗效远优于西药灌肠,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不易复发,无明显副作用。本观察显示,此治疗方法的临床证状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及肠黏膜疗效均比对照组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5%,居国内领先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s].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10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2-125
[4]高辉.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新疆中医药,2005,23(3):34-35
[5]张禄芳,等.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5):59-60
[6]宋鲁成,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1992;12(7):421
[7]王新志,等.特发性结肠炎证治[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53,502
本文是邢佑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