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超 三甲
李超 主治医师
柳州市工人医院 耳鼻喉科

外耳道真菌病

2239人已读

真菌感染是耳真菌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也是最主要致病因素,且常合并细菌感染;而生活方式、解剖因素、传播感染、全身其他某些疾病及用药等为危险因素。

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质,无组织破坏;土曲霉菌及未分类曲霉菌导致黄褐色湿性分泌物或痂皮,表面覆有密集点状霉点;黑曲霉菌导致灰白色湿性分泌物,表面覆有绒毛状霉菌团;黄曲霉菌导致黄色干痂,表面覆有密集点状霉点。

mmexport1601991385484.jpg

mmexport1601991388535.jpg

未分类土霉菌

mmexport1601991391347.jpg

黑曲霉菌(a、b)及黄曲霉菌典型表现(c)

念珠菌感染早期以渗出为主,晚期为肉芽肿性炎症,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外耳道大量白色湿性分泌物,表面可有绒毛状霉菌。

mmexport1601991643699.jpg

症状:

耳内瘙痒、阻塞闷胀感、听力下降、耳痛、耳漏、耳内臭气

治疗:

外耳道清理、抗真菌药物足量与准确的应用。主要治疗原则及方法为耳内镜下清理、药物治疗及微波理疗等外治法,若病情较严重而波及中耳或中耳腔,则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或配合应用清创术。

发展与转归:

耳真菌病经正确规范治疗后,病情可明显好转或治愈,但约有10%耳真菌病患者治愈后仍会复发,伴发其他外耳疾病者为复杂型耳真菌病,即“难治性耳真菌病”;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会导致真菌及细菌感染迁延不愈而影响耳的功能及出现耳部或全身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危及生命的几率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超
李超 主治医师
柳州市工人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