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科知识:滴耳朵要用科学的方法
1、什么疾病需要滴耳?
耵聍栓塞、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霉菌等。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主要起到软化耵聍、抗炎杀菌、消肿止痛、改变外耳道微环境、促使外耳道皮肤恢复正常等作用。
2、掌握正确的滴耳方法非常必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滴药前最好在医院将外耳道冲洗干净,没有条件者可用消毒棉签拭干外耳道分泌物(禁止用力擦拭,防治损伤外耳道),否则滴入的药液会被分泌物阻隔或稀释,从而使药物作用减弱或失效。
(2) 滴耳药的温度需接近体温,以免刺激鼓膜或内耳,引起眩晕、恶心等反应。滴药前可用手握住药瓶予以加温。滴药时让药液沿外耳道壁缓慢流入耳道底,也可将药液滴入耳廓耳甲腔内再流入耳道,可对药液有进一步加温的作用,不要将药液直接滴到鼓膜上。
(3) 滴药时应将外耳道拉直,成人的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小儿的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4) 滴药时应逐滴滴入,避免过快,否则耳道内的空气不易排出并被封闭在外耳道内,药液则不能流入耳道深部。耳道狭窄者更需减慢滴药速度。滴药后轻轻按压耳屏数次。
【具体方法】:患者侧卧或将头倒向一侧肩部,使患耳外耳道口朝上,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将药液逐滴滴入外耳道侧壁上,使其沿外耳道壁流入深部,按压耳屏数次。滴药量一般每次2~4滴,每日2~3次。有的药物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调整用量及用药次数。若病人自己滴药,应以对侧手指牵引耳廓,同侧手指持滴药瓶,按上述滴药方法即可。
3、什么情况不能滴耳。
【禁忌症】:(1)已经干耳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
(2)外耳道撕裂,鼓膜外伤,裂孔急性期未伴感染者;
(3) 外耳道皮肤药物过敏者。
说明:部分图片及内容摘自王瑾医生公众号
本文是罗春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