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登堂 三甲
刘登堂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如何应对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8287人已读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问题,这种歧视阻止或推迟患者的求医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社会歧视:

(1)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知道绝大部分精神疾病是可治的,并且能恢复社会功能,自己就不会对患精神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对自己及所患疾病的治疗有充分信心,就会减少对可歧视的恐惧、愤怒及抑郁等负面情绪。

(2)要积极面对自己所患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接受系统规范治疗,预防疾病复发。同时尽早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恢复社会功能。只有自己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社会功能恢复,才能打消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心理”,才会被周围人接纳、了解。

(3)要改变自己对所遭受“歧视”的“心态”,经常纠正自己一些错误的认知,如“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自我暗示:“我是为自己而活,并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我不要太敏感,也许别人并没有歧视我,只是我想多了”等。

(4)要加强对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人们真正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负性评价。把精神疾病的客观、正面形象融入流行文化当中去。

(5)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精神病患者的权益,目前国家已有精神卫生的专项立法,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及法律责任等都有相关规定, 能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登堂
刘登堂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