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出入量管理科普

发表者:芮璐 人已读


很多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家长对于先心病术后的出入量管理都一头雾水,只知道医生护士反复强调出入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还能够详细记录,保证相应的出入量平衡,但出院后自己在家时就有些不知所措,生怕因为自己护理不当导致患儿恢复受到影响。本文就对先心病术后出入量管理的一切问题做一下科普。

一、为什么先心病术后要控制孩子的出入量?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枢,相当于身体所有血管内液体的总泵,简言之它的功能就是通过有效的收缩做功,把血液输送的全身各个器官。先心病手术的孩子,大部分在手术期间需要体外循环支持、心脏停跳,并且还要在心脏上进行切割缝合等操作来进行先天性畸形的矫治,这些都是对心脏有打击的。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孩子术前就有心功能不全,或者通过比较复杂的矫治手术心脏要适应新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心脏的打击更大。所以术后要尽可能的减少心脏的负荷。这时,出入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减少体内血管内的液体量,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减少了心脏做功,从而给它从打击中缓慢恢复的机会。

心脏泵血示意图.gif

二、出入量的基本组成。

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量。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即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量、出血、呕吐量、胃肠减压、穿刺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等。

非显性失水(隐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体温每升高1度,皮肤蒸发增加3-5ml/kg; 呼吸失水气管切开后呼吸道蒸发量是正常的2-3倍)

出院以后,一般以24小时为单位统计计算家长需要记录的主要是食物中含水量、饮水量(奶量)和大小便的量。

、出入量的测量方法

1.固体食物含水量:用标准秤取得食物重量,参考食物含水量表即可。液体量记录用有容量刻度标记的专用器皿记录患饮水量,如为母乳最好吸出后用有刻度的奶瓶进行喂养


2.尿量:对于小婴儿或不能配合的儿童,应使用尿不湿,称湿尿不湿的重量再减去干尿不湿的质量。

3.粪便量,呕吐物。(参考大便含水量来记录)

大便中的水分

1便秘:含水量约5-15%。硬度类似老玉米粒

2)正常排便:含水量约20-30%,硬度类似面团或香蕉肉。

3)糊状便:此类型便含水约50-80%

4)稀便(水样便):含水量达80%以上。

注:粪便可使用尿不湿直接称量减去尿垫重量

四、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上面三条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供您在为孩子记录出入量时随时参考使用;

2.一般先心病术后的孩子,总入量一般限制在体重的KG数乘以80ml(如10kg的孩子,24小时入量800ml),推荐少量多餐喂养,一般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护士要求出入量来监测即可。出院以后普通手术孩子的出量一般在总入量的一半以上,就比较安全。特殊的患儿医生出院时会交代严格控制出入量,按照医生指示进行即可;

3.出院后对孩子出入量的管理不需要太焦虑和紧张,也不要机械化。孩子出院时心脏功能已经得到相当的恢复,即使时一两天的出入量不太平衡,也不会导致急性心衰、心包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不需要太紧张。如果孩子精神很好,没有水肿、精神不佳等情况,即使出量达不到入量的一半,也不需要太担心,继续观察即可;但如果35天都是出量很少,需要及时就医咨询,是否调整利尿药物;

4.如果患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小婴儿),总是不够吃,饿的哇哇乱哭,难以安抚,可以适当增加每天的入量(24小时共增加总量50-100ml),增加入量后尿量也能相应增加达到标准,就可以按照新增加的入量给孩子喂养;也可以考虑增加高热量的奶粉,在控制入量的情况下增加孩子的热量摄入。

5.如果孩子有发热,哭闹比较频繁,或者出汗很多,会增加呼吸道和皮肤水分的丢失,需要适当增加入量。这种情况下出量不足入量一半时很正常的,不需要强求;

6.不同先心病患儿术后的出入量管理强度也是不同的。如非体外循环手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主动脉双弓矫治、心功能正常的主动脉缩窄矫治等)、手术时间短畸形简单的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小室间隔缺损修补等)患儿,出院以后的出入量相对可以宽松一些。但对于术前就有心功能不全、左心室扩大先心病或者一些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的先心病,则要严格控制出入量,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导致患儿的恢复功败垂成。

7.重症先心病患儿的术后出入量管理,建议家长不清楚时咨询医生。外地患者可通过掌上阜外医院app中在线咨询功能咨询相应病区的医生,以便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护理恢复。

掌上阜外医院.jpg

希望通过上述科普能够解除先心病术后孩子家长们对于出入量管理的困惑和焦虑,更好的帮助每一个宝宝战胜先心病,恢复健康。

本文是芮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