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邢佑美 人已读
摘要 目的 观察理气消胀汤与耳穴压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住院肝硬化腹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采用保肝等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理气消胀汤与耳穴压豆.结果 理气消胀汤与耳穴压豆治疗乙肝肝硬化腹胀效果理想.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胀 理气消胀汤/耳穴压豆 临床研究
腹胀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较顽固的症状之一,约占50℅,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阻滞所致。我们从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自拟中药理气消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均为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100例,男68例,女22例,年龄35-48岁,其中有腹水的86例,黄疸的48例,双下肢浮肿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12例;对照组100例,男72例,女28例,年龄32-46岁,其中有腹水的84例,黄疸的41例,双下肢浮肿的86例,上消化道出血的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1.3 两组患者均用甘草酸二铵、硫普罗宁等静滴,有腹水者加利尿剂,黄疸者加退黄剂,出血者加止血剂等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理气消胀汤:金荞麦30g,车前子30g(包煎),猪苓15g,白术15g,香橼10g,枳实10g,乌药10g,川芎10g,冬瓜皮30g,大腹皮15g,白茅根30g,当归10g,甘草6g。上药2次水煎,共取药汁400ml,每次200ml,日2次饭后温服,20d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耳穴取:肝、胆、脾、胰、三焦、胃、食道、喷门,将王不留行粒分“点”“线”贴压于诸穴,由护理人员每天用食拇指按压3-5次,使耳部有胀感,手法不宜过重,每周换贴2次,5次为一个疗程,左右耳交替取穴。治疗期间嘱患者调畅情志,食半流质、易消化不易产气的食物。
1.4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血生化、B超,每天观察并记录腹胀、纳差、乏力、肝区不适及小便情况;随时观察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1.5 疗效判断 显效:腹胀等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肝胆B超提示肝硬化声像图;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接近正常,肝胆B超提示少量腹水;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在腹胀、乏力、纳差、肝区不适、腹水、黄疸消退等临床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总有效率99℅,对照组总有效率7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2.2 临床安全性观察 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例,可暂停服中药。嘱饭后半小时温服中药,以免刺激胃肠。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100 |
64(64.00) |
35(35.00) |
1(1.00) |
99(99.00) △ |
对照组 |
100 |
12(12.00) |
59(59.00) |
29(29.00) |
71(71.00) |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中医将本症归属于“痞证”、“虚劳”、“气鼓”等范畴。笔者多次拜读“名医印会河教授治疗肝性腹胀的经验”[2]一 文,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中医治疗经验,认为肝硬化腹胀与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血淤气滞、脾虚气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实者因以湿热毒邪、肝郁气滞为患,虚者为阴阳气血所致。故而根据本证这一病因病机,反复总结筛选,组方理气消胀汤联合耳穴。方中金荞麦、车前子、猪苓清热解毒,健脾利水为君药;枳实、白术、香橼、乌药、当归、川芎消积除痞、疏肝解郁、补血活血、益气健脾,使邪祛而不伤正,共为臣药;冬瓜皮、大腹皮、白茅根为佐药,以利水消肿、凉血止血;甘草为使药补脾益气、解毒又能缓和诸药性。又因“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故选肝、胆穴为主穴以疏肝解郁、利胆退黄,辅以脾、胃、食道、三焦穴以益气健脾,通调水道,有调理气血阴阳;药穴合用,共凑理气健脾,消胀除痞之功效。本研究疗效确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8(6):329~330.
[2]郭振营.名医印会河教授治疗治疗肝性腹胀的经验.天津中医药杂志(J),1987,(2): 3~4
本文是邢佑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