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游科 三甲
游科 主治医师
重医附二院 肝胆外科

脾大科普

3044人已读

定义

脾脏肿大又称脾肿大,正常人一般在肋缘下不能触及脾脏,若能触及则表示脾肿大。其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创伤,或肝源性自身免疫性、肿瘤性、血液性疾病等。

类型

按脾肿大程度分类,分为轻度脾肿大、中度脾肿大和重度脾肿大。

轻度脾肿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弓下2~3cm。

中度脾肿大:下缘可超出肋缘3cm至平脐。

重度脾肿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

发生机制

由于脾脏肿大的致病因素不同,发生机制也不相同。

脾脏由淋巴组织、造血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组成。恶性血液病往往首先侵犯和浸润髓外造血组织,致骨髓造血障碍时,若发生了严重贫血,脾脏可恢复造血功能,导致增生性脾肿大。同时血液病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也可导致脾肿大。

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机体所产生抗体的一部分即来源于脾脏,因此因抗原刺激可使生发中心增大和吞噬功能增强等,进而使脾肿大。

因脾脏的血流经脾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因此门静脉高压可使脾静脉回流受阻,大量血液在脾脏内淤积,终使脾脏肿大、质地变坚。


原因


脾肿大的病因可区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主要为急慢性感染造成的脾肿大,非感染性因素包括淤血、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脾脏肿瘤与脾囊肿等。

疾病因素

脾脏肿大的疾病分类,通常分为感染性脾肿大和非感染性脾肿大。

感染性脾肿大

急性感染性脾肿大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病毒性肝炎;

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波状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寄生虫感染,急性疟疾、急性血吸虫、包虫病;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及回归热等;

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

慢性感染性脾肿大

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结节病。

非感染性脾肿大

淤血性脾肿大

班替(Banti)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病性牌肿大

各类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等。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脾肿大

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所致的脾肿大

高雪(Gaucher)氏病、嗜酸性肉芽肿等。

脾肿瘤与脾囊肿所致脾肿大

脾动脉瘤、淋巴管瘤、淋巴瘤、皮样囊肿等。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除一般检查外,应重点检查脾脏并确定是否肿大,脾肿大时,一般通过触诊即能确定。

末梢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与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涂片检查红细胞大小、形态及红细胞中是否有异常结构,疟原虫的检查,以及出血和凝血的检查。

骨髓检查

白血病的骨髓象改变是增生极度活跃,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为纤维组织增生所代替,所以骨髓象为增生低下。

影像学检查

脾肿大可借助X线检查、B超检查、核素显像检查、CT检查可鉴别脾脏囊肿、脾肿瘤、恶性肿瘤脾转移、脾损伤等影像诊断。

脾脏穿刺细胞学检查

脾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脾感染、脾内病原菌的检出、血液病和代谢性疾病脾肿大、脾肿瘤等均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但脾穿刺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应做好手术准备时方可行之。

手术探查

手术探查也是检查诊断及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疾病诊断

肝硬化

根据既往病史,结合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不适、肝脾肿大、腹水等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肝功能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肝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病理分类。

伤寒

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为多,患者长期发热,中毒症状明显,消耗病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达反应阳性。结核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脾可为中等度肿大。

慢性白血病

患者常有发热,可呈中度或巨型脾肿大。该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增加显著,数量多大于50×10 9 /L,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可发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染色体和基因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溶血性贫血

一般脾脏呈轻或中度肿大,常伴有黄疸,尿蛋白带红细胞寿命短,Coombs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有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的证据,同时伴有血红蛋白尿也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脾肿大还需与脾脏肿瘤、脾囊肿等疾病进行鉴别,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会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脾脏肿瘤

脾脏良性肿瘤发病缓慢,可通过B超、CT鉴别,脾脏恶性肿瘤通过辅助检查可鉴别原发肿瘤和转移癌。组织学类型确诊,主要依赖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脾囊肿

一般脾囊肿在体格检查触诊中可扪及脾肿大呈囊性感,B超检查及CT检查均可明确囊肿,但明确诊断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诊断。


治疗


因不同治疗方式也不相同。传染病及结缔组织病引起肝肿大,通常选用药物治疗。血液病及癌症因素引起的脾肿大,可采取手术切除。

家庭处理

若脾肿大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应治疗,回家后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凉的食物。

平时三餐应规律,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注意保暖,多通风换气,避免腹部受凉。

注意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鼻出血时用冷或冰毛巾覆于额部,必要时用止血纱布填塞后鼻腔。

回家后严格遵从医嘱。

专业治疗

一般治疗

如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过高时可采用白细胞分离术或应用相关药物,巨脾有明显症状时,也可选用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往往不能改变这类患者的病程;因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

药物治疗

伤寒等传染病引起脾肿大可选用敏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脾脏可回缩。慢性白血病患者需应用靶向治疗或化疗等药物。

手术治疗

如慢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及骨髓纤维化引起脾肿大,需切除脾脏;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进行脾切除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游科
游科 主治医师
重医附二院 肝胆外科